英美文學創新漢譯路徑

更新時間:2023-03-07 09:28:52

英美文學創新漢譯路徑

【提要】傳統的英美文學翻譯主要會根據文學作品自身和英美民族特色、社會發展歷程開展工作,在翻譯的過程中通常沒有對不同民族和區域的讀者進行考量。然而,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新媒體時代來臨,英美文學翻譯的思維有了一定的變化,能夠充分借助新媒體的便捷性,轉變翻譯思維,創新翻譯路徑。然而,為了更好地順應新媒體環境的變化,還有待進一步開辟創新路徑。

【關鍵詞】新媒體環境;英美文學;創新翻譯;路徑

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和文化滲透越來越頻繁,文學翻譯成為了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伴隨著信息技術、通信技術和媒體技術的發展,新媒體成為人們生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也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這種背景下,英美文學翻譯也逐漸步入了一個新時期,在新媒體環境下與傳統的翻譯有了較大的差異。新媒體環境促進了文學的發展和融合,推動了文學翻譯融合各項內容,促進文學翻譯路徑的多元化發展,在迎合市場需求的同時,讓翻譯綜合各類元素,實現了綜合性發展。

一、新媒體背景下英美文學翻譯的變化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給英美文學翻譯帶來的一個重要影響就是掀起了對文學翻譯作品的網絡批評風潮。近年來,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媒介,互聯網具有用戶范圍廣、開放性強等特點,也讓英美文學翻譯的難度有所降低。與此同時,人們也可以在互聯網上自發組成作品翻譯小組,在自發對一些作品進行翻譯的同時,還可以在網上對作品進行一定的討論和評價。一方面,在文學翻譯的指導下,這些活動是在專門的評論領域開展的,尤其以由翻譯出版社設立的評論區為代表。另一方面,一部分讀者在英美文學的翻譯版中找到了一定共鳴時,也會自發形成對作品的交流群,并借助互聯網線上的形式進行評論。例如,讀者可以通過“網上日記”的形式進行翻譯作品評論,讀者通過互聯網新媒體開設個人網頁,以“日志”的形式表達自己內心對翻譯作品的真實看法與閱讀感受,進而將個人的主頁空間公開化,文學翻譯作品的發行和銷售因此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此外還有另一種類似于“在線日記”的翻譯評論形式,讀者打開自己的個人網頁,在線表達自己對翻譯作品的看法和閱讀的真實感受,從而為自己的個人主頁打開空間,這對文學翻譯作品的銷量也會產生影響。新媒體時代下,不同的讀者會根據自己的喜好討論作品的譯本和原本之間的差異,對翻譯的風格和技巧展開相應討論。翻譯作品的質量也有所提升,在確保作者的思想得到表達的基礎上,也充分傳達了作品想要傳達的主旨。在評論的過程中也能讓譯者對讀者的閱讀需求有進一步的了解,從而調整相應的翻譯細節。一般來說,大多數讀者都無法直接閱讀英美文學的原本,而是在譯者翻譯后開展閱讀的,這也無形中給翻譯者帶來了一定的壓力,尤其是在網絡批評盛行的時代??梢?,新媒體背景下,英美文學翻譯因為網絡批評的風行,不僅能夠吸引更多讀者對作品的進一步關注,同時也有利于翻譯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新媒體背景下,英美文學翻譯過程中能夠通過互聯網迅速搜集相關信息,讓譯者的知識儲備得到一定的擴充,在翻譯的同時能夠根據英美各地區的不同風俗人情進行細致的描繪,這也有利于翻譯出來的作品能夠真正傳達創作者的中心主旨。

二、新媒體環境下英美文學的翻譯技巧

新媒體是一種環境,也是快速傳播的重要途徑,同時還是迅速了解地域文化和特色的渠道。所以,在新媒體環境下,中西文化在不斷融合發展,英美文學翻譯應當要對不同區域的關聯性有一定的了解,有針對性地開展翻譯工作。對關聯性原則進行充分把握,同時,借助新媒體環境的發展優勢,在翻譯的過程中迅速掌握信息,用關聯性的思維翻譯作品,讓跨文化區域的讀者也能夠在閱讀時更好地理解英美地區的風俗特點。翻譯作為不同語言文字之間相互轉換的過程,是推動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融的重要方式。文學作品作為一種書面語言,也要充分體現思維,要通過不同文化之間思維的轉換來實現翻譯的高質量發展。英美文學翻譯必須基于對英美文化語言背景有一定了解,并且根據一定的理論技巧,對作品的語言文本進行一定的創作。同時作為傳播文化的橋梁,要充分體現創作者的中心主旨,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在新媒體環境下,英美文學翻譯必須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首先,新媒體環境下人們對英美文化的價值認同感還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和傳統翻譯環境也有了一定的區別。然而,思維作為對現實世界的反映,不同國家之前也存在一定的相通性,這也是能夠翻譯的基礎。英美文學翻譯必須要建立在譯者對英文文化語言背景有一定了解和掌握的基礎上,并按照一定的翻譯理論開展對文本的再創作。翻譯作為文化傳播的途徑,在原作品的指導下,進行中西文化交流。文學作品的翻譯是一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與另一個國家的語言和文化的結合。它必須涉及兩國的文化心理、審美特征和民族認同。這是一種跨學科的跨民族文化交流。在文學翻譯過程中,它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過程,所以必須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進行。值得注意的是,文學翻譯必須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下進行。這要求譯者在開始翻譯作品之前,對社會環境和文化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在新媒體環境下,雖然人們對社會思想文化領域的認識越來越廣泛,但堅持“文化無國界”文化觀的前提是正確認識和把握,在不受網絡環境影響的情況下,客觀、辯證地看待中西文化差異,最大限度地揭示原著的思想內容,實現文化間的國際交流。其次,應當正確把握和靈活運用文學作品的中心主旨和內涵。中西文學作品的共同之處在于作品中的語言意義。在翻譯過程中,需要正確地思考翻譯的意義,尤其是作品中隱含的主旨。從作品的客觀環境出發,通過對語言的理解,譯者可以直接以直譯的形式翻譯文本,一些有爭議的地方給讀者留下足夠的空間。與此同時,譯者還要避免翻譯中的錯誤,不能扭曲原文的意思,導致作品意思的變化。通過對中心主旨的準確把握,這種隱性翻譯方法對提高英美文學作品翻譯質量有很大的幫助。最后,還要掌握靈活的翻譯方法。優秀的翻譯不僅要再現原文精神,還要靈活運用另一種語言,完美地重構語言和文化。新媒體環境下在翻譯過程中,對作品不能完全逐字翻譯,這并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在具體實踐中,譯者應考慮如何翻譯句子,以及如何結合作品的中心內涵進行翻譯,以充分表達原文的主旨。根據中西方語言的文化差異,靈活使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并不意味著譯者可以隨心所欲,而是應該根據翻譯原則靈活行事。

三、新媒體環境下英美文學創新翻譯路徑

長期以來,翻譯英美文學作品都不是一件簡單純粹的工作,因為作為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融途徑,涉及時空等因素的交叉。英美文學界有不少優秀的作品,這些作品所傳達的思想值得我國文學界學習。然而,如果不能把它們的中心主旨進行準確闡述,往往會讓人對作品產生巨大的誤解。在新媒體環境下,翻譯有了更多的創新路徑,這也推動了更多優秀的英美文學作品被帶到了中國人民面前。

(一)堅持以創新翻譯思維為指導

跨地域和跨文化思維在英美作品翻譯領域的另一個重要體現是創造性適應的必要性,創造性和適應性翻譯原則在英美文學翻譯哲學中也占據著核心地位。英美文學反映的是英國和美國的文學意義。在翻譯過程中,如果不堅持創造性和適應性的思維方式,將無法適應其他地方的思維方式。文學是文化的體現,只有創造性地適應不同的文化,融合不同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新媒體正好為翻譯英美文學的思維提供了一個創造性地適應翻譯文化的機會。在以往的翻譯中,由于翻譯的局限性,譯者可能無法理解當地的文化和發展趨勢,也無法創造性地適應當地的文化。然而,新媒體使譯者更容易接觸翻譯地的傳統特色,了解翻譯地區公眾的需求,密切聯系市場需求,給世界各地的讀者帶來優秀的英語文學作品。

(二)注重展現中國特色,弘揚傳統翻譯理論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們不僅要關注英美文學作品的準確表達,還要在文化多樣性的背景下,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對英美文學作品進行更好的翻譯。相關的學者還可以通過互聯網,系統地收集并整理一些翻譯理論,為進一步推動翻譯工作的開展提供指導。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以促進中國翻譯的科學化和系統化,這是一種蘊含著豐富中國智慧的翻譯理論。中國翻譯理論以中國民族語言和文化為基礎,從中國傳統智慧中尋求翻譯科學研究的發展點,運用科學系統的中國傳統翻譯理論,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核心出發,提出具有現代中國特色的翻譯理論,這既是中國豐富的文化內涵,也是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優勢。我們要根據時代特征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創造一種反映時代精神和觀點的新翻譯理論,在完成翻譯的同時,進一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提升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

(三)明確中國學術話語權,完善話語構建

話語權是一種權力結構。任何學科的形成都必須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一直在追趕國際翻譯界。只有從話語邏輯系統的形成來看,它才能表現出內在的張力和外在的影響,才能鞏固漢語翻譯學科的地位,才能有充分的發言權,才能在這場大規模的科學研究中找出差距,才能認識到重大理論和實踐成果的重要性,才能既有關鍵的理論體系,又有實踐成果,樹立翻譯研究的思想,為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提供與國外同行對話交流的機會。翻譯工作的開展是建立在特定文化領域的思想結構和實踐基礎上,我們應該建立自己的學科翻譯科學期刊、專業翻譯協會和專業團體,在專業翻譯體系中提供教育,不斷拓展翻譯研究的前沿,推動翻譯學、社會學、哲學等學科的發展。

(四)對接國家的基本戰略,做好中國特色翻譯規劃

中國作為一個現代化強國,不僅要突出自信的政治體制,還要創造一個更具特色、更具中國風格、具有高度理論自信和理論意識的翻譯體系。正因如此,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的翻譯理論應當強調具有中國特色,成為具有人文情懷的翻譯理論。國家戰略對接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在文學翻譯的創新過程中,要加強對理論意識的關注度。具體而言,英美文學翻譯,要對接現代化的翻譯理論,并以此為基礎,體現英美文學翻譯的現代化價值。此外,英美文學的翻譯應當和我國的傳統文化及本位文化、思維方式整合為一體,與實際研究情況相匹配,描述翻譯的實踐過程,開展翻譯理論研究,在保證理論更新的基礎上指導翻譯路徑沿著正確方向進行創新和發展。

(五)立足中國翻譯的基本情況,致力于提升實踐水平

中國翻譯研究要想開創自己的發展道路,就必須扎根中國文化,把握現實問題,在實踐中有效解決新現象、新問題。因為翻譯實踐是隨著社會需求而變化的,翻譯實踐應該借助包括大數據在內的現代技術來拓展,比如說可以借助一些人工智能和新技術手段進行基礎的翻譯,再在這個基礎上根據語言環境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翻譯。在新媒體環境下,云計算與其他技術的結合開創了翻譯行業的新局面,翻譯理論的價值更深刻地開啟了一個新的機遇,讓我們能夠腳踏實地,懷揣理想,直接在實踐中解決問題,提高解決方案和服務的實踐水平。

四、結語

文學作品的研究與交流是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主要手段。不同地域的文學作品都有自己的語言,因此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必須保證它們的翻譯質量。英美文學中有許多對各地區文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優秀作品,要將這些作品的積極意義傳播到我國,就要對其進行高質量翻譯。然而,新媒體環境下,在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中,作品的翻譯必然會出現不對等的現象,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學中的文化內涵,需要研究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缺陷。在新媒體環境下,英美文學的翻譯思想發生了重大突破和變化。只有堅持創新,才能突破傳統的翻譯觀念,使世界各地的讀者對其有更清晰的理解,使英美文學的內容和精髓成為世界各地讀者的精神產品,并更有效地利用英美文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寶貴價值。當前,新媒體時代改變了從事文學創作和翻譯的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了他們的翻譯。因此,我們必須繼續以創新的翻譯理念為指導,以提高英美文學作品的翻譯質量。

參考文獻

周玉忠2007《英美文學&翻譯研究》,寧夏人民出版社。王宏印2011《新譯學論稿》,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艷艷2016《跨文化背景下英美文學的翻譯要素研究》,《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第7期。

郁鄧2016《中西文化差異與英美文學作品英漢翻譯研究》,《戲劇之家》第20期。

盧春林2017《英美文學與翻譯實踐研究》,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曾帆2017《語境濾補視角下英美文學翻譯研究——以LeavingTime節選為例》,《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第4期。

劉娟、路陽2018《中西方文化差異背景下英美文學作品翻譯研究》,《青年文學家》第2期。

作者:張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