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新的重要發展階段,必須大力推進供給側改革。中國當前農村的改革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是數字金融。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全面小康建設和脫貧攻堅不斷深化的今天,我國農村的現代農業金融特別是小額貸款正逐漸形成。數字金融是促進農村金融改革、改善小微企業融資困難、提高金融服務質量、促進農村金融資源回流、緩解農村金融排斥、促進城鄉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的重大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對數字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進行研究。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農業現代化;數字金融;金融創新
一、數字金融的提出與內涵
數字金融是數字化和金融服務的高度結合,所謂的數字技術包括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的信息技術,數字金融與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等是一系列金融創新的譜系概念。金融服務業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發揮資金的作用,從而促進經濟和工業的發展。但是,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傳統的金融業也出現了結構性的錯位。因為數字金融成本低、覆蓋面廣、方便快捷等特點,使得其更加公正高效,不僅能夠滿足大多數中小企業和弱勢群體的需要,而且能夠拓展其業務的覆蓋面,并且能夠通過數字化技術提高其包容性。金融業的包容性是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的根本,而降低金融業的差異則是其關鍵所在。發展數字化金融能有效地彌補目前我國金融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減少對金融的歧視,加強對金融業的包容,從而達到對貧困地區的財政援助和對鄉村地區的發展。由于地域壁壘的存在,獲取客戶的費用等方面受到限制,使得金融服務的“最終一公里”難以到達。與外國的技術公司相比,中國數字金融的普惠性更強,特別是中國的農村和貧窮人口,這種非差別化的政策更有利于減輕家庭預算約束,提高家庭消費水平。中國的數字金融對提高金融效率、增強金融“普惠性”、支持創新創業、促進社會公平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也是其發展的主要特點和價值[1]。伴隨著數字化的發展,傳統的銀行也開始利用數字化技術來擴展自己的金融服務,增強與網絡技術公司的整合發展。2020年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強調要盡快彌補農業新主體等金融服務的不足,逐步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即通過數字技術對農村普惠金融進行賦能,使其更好地服務于農村,服務于農民,促進農民共享發展的成果。
二、數字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必然性
數字金融對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要使我國的農業產業化獲得更大的發展,就需要金融行業的大力扶持。當前,由于中國正處于中快速發展時期,高投入高增長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原有金融體系在推動轉型升級和企業創新方面似乎不再有效。鼓勵金融創新活動,啟動數字金融,是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和提高金融服務水平的一個必然選擇[3]。在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礎上,數字金融發展了現代農業,并在此基礎上實現了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型農村金融體系建設。通過將信息化技術融入農業中,可以有效緩解農村生產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從而提高農村生產的規模效應,提高農村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流動,提高生產效率,從而降低交易費用,降低經營風險。
三、數字金融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困境
1.缺乏市場參與的活力。當前,我國數字普惠金融還停留在政府領導、農民參與、沒有形成市場化、沒有真正進行市場競爭的情況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若完全由政府主導,將會使普惠金融失去動力,無法以政府的力量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2.數字金融面臨著網絡安全問題。網絡時代的到來使網絡的安全性問題越來越凸顯,電信詐騙、網絡詐騙等問題也逐漸在農村地區蔓延。數字金融在農村數字金融中的應用,它可以突破區域、產業的局限,使之涵蓋支付、借貸、保險、理財、眾籌等多個領域,從而促進金融的發展。目前,我國已有若干關于數字金融監管的指導意見,總體上保障消費者權利的立法也已基本建立,但是,由于農村數字金融的多元化特點,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也多集中在不同的行業,這就給監管和保護帶來了困難。
3.農村數字金融供給成本限制多。當前,我國的農村金融存在著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問題,地方各級政府紛紛出臺了一系列的信貸項目,保證其資金可高效投入扶貧工作中,然而,各大國有銀行作為普惠金融主體,對于信貸的審核和回收率都有著很高的要求。所以他們會優先考慮那些有一定規模的公司和個體企業,而那些比較窮的地區和家庭,很少有機會得到銀行的貸款,因為這關系到銀行必須確保放款的成功率,所以,銀行更愿意將這筆錢留給那些有信用、有償還能力的人,導致真正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無法得到貸款資金,這就違背了普惠制度的健全與發展。
4.農村數字金融產品市場競爭激烈。近些年來,第三方支付如微信、支付寶迅速進入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創新推出非接觸式金融服務,這些產品在各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一是標準與標準間的差異,農村數字金融產品與服務存在著同質性,缺乏具體的使用方案,與農村地區實際需要不符。二是沒有形成規模效益,金融公司只負責建設和經營的費用,將會面對高投資、低收益的局面。三是缺少數字金融專業人員,特別是偏遠地區,農村金融專業技術人員素質與活力不足,人力資源不足、比重偏小,已嚴重影響了數字金融的發展[4]。
5.缺乏健全的數字金融服務體系?;ヂ摼W和金融服務的發展使金融產品也不斷推陳出新,但是金融服務、電子商務、信用體系建設還比較薄弱,這給金融機構和金融組織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例如,一些農村地區的傳統銀行業并未設立分點,缺乏京東、淘寶等物流平臺,缺少“便民”的通道,電子支付、消費等體系建設也不完善。目前,數字普惠金融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無論從規范市場經濟、構建市場秩序、完善數字經濟法制等方面,都將成為影響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比如農業信息庫,智慧農業平臺,農業物聯網,農業信息化建設,必須要重視信息的安全性,哪些信息應當公開,哪些信息不得公開,既關乎市場的公平性,又關乎信息安全保障和國家的食品安全。
四、數字金融進一步推進農業側向改革策略分析
(一)提高數字普惠金融服務支持對緩解農業側向改革的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要想在今后的發展中繼續提升我國的農業供給側的質量,就必須不斷地發展出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新的金融產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可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業綠色化發展,提升農業供給效率。不斷創新信貸產品,開拓新的市場需求。要以市場為主導,為農民提供有效的服務,支持和指導“農當家”“惠生活”等網上交易和各種社會服務。推動農機具、林地權證、應收賬款、保單股權質押等社會化經營,推動發展特色產業。拓展融資平臺的代收、代付業務。重新設計經營過程,提高企業的業務水平。加強對數字金融服務的規范、崗位設置、績效管理、過程重組等方面的工作,并遵循G20普惠金融制度的要求擴大網上申貸、調查、審批及放貸業務。積極發展智能理財,強化科技運營。根據客戶生產和市場需求,為客戶提供智能化的理財產品,提高企業的運營績效。
(二)加強政策扶持解決農業側向改革金融成本限制
強化政策支持與保護。農村數字普惠金融作為一項以政府為主體的金融機構,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推動工商、質監、環保、社會管理等領域的信貸資源共享,擴大對金融機構的代收、等業務。主動地引導貸款資金流向。與此同時,擴大再貸和再貼現力度,擴大對鄉村的放款,扶持各大金融機構擴大涉農、小企業和農民的貸款規模,擴大新的或現有的信貸資源。
(三)提高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覆蓋率增加農業側向改革金融渠道
不斷擴大數字金融的業務規模。在鄉村發展自助設備,電子銀行和手機銀行。實現了家每戶都能用到數字銀行,村村有數字理財產品體驗站。推動更好的數字金融的發展。為此,必須強化農村信用教育,培養農戶的信用、合同觀念。搜集客戶的財產、生產要素、生產能力等信息,為企業的信譽評估工作和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實施“農支付惠農示范工程”,建立“金融扶貧示范村”。
(四)完善數字金融服務體系保障農業供給側結構中農民的權益
1.運用“平臺+大數據+金融”在發展中,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為農戶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并運用互聯網技術對農產品進行市場的分析,為農戶提供信貸。只有如此,才能推動金融與農業的協調發展,從而形成一個新的生態圈,推動經濟增長。因此,如何合理進行金融資源配置就顯得尤為關鍵。數字金融平臺的建立和完善,需要進一步挖掘和利用大數據,這是關系到人民生活的一項民生工程,其普及化的特點也將對鄉村振興發展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2.金融監管政策的健全與完善在農業生產中,有一定的危險因素,數字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同時,必須加強農村金融監管政策,提高農村金融監管效能。這需要各金融機構更加緊密的合作,對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和公告做出反應。農業領域數字金融服務平臺要制定符合農民需求的金融產品,進一步加強信貸支持,適度放寬相關管制,對農村金融不良貸款問責,加大農業領域的包容程度,使其具有一定的靈活性。3.加強農村金融人才的培訓最近幾年,隨著網絡的興起,農業產品的銷路也越來越大,許多農民只要拿著一臺手機,就可以足不出戶把自己的產品賣出去。不過,在實際的運作中,也需要有專業的技術人員,所以必須培訓相應的人才隊伍。這類人才不僅要精通農業生產與管理技術,還要精通數字金融。不僅要具備財務、網絡、農業等方面的專業素養,更要注重對農業的全面發展,同時也要強化其對風險的認識,建立穩定合理的專業素質。
(五)提升數字金融服務質量,助力鄉村振興
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化基礎設施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硬件基礎,要積極推進鄉村5G網絡、互聯網寬帶、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等數字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數字金融網絡設施水平,改善鄉村網絡信號和網絡基礎設施的滯后情況,提升網絡覆蓋率和普遍性,加速數字鄉村的發展,縮短城鄉數字基礎設施的差距,讓新基建成為改善農村數字金融發展環境、促進鄉村振興。強化對數字金融監督。要繼續健全普惠的數字金融監督體系,加強對普惠金融領域的機構行為的監督。在為農村商業、農戶提供金融創新產品與服務的前提下,必須確保金融產品的安全,打擊非法集資、網絡金融詐騙等違法行為,對網絡借貸實行嚴格的準入制度,保證金融秩序的穩定,預防和化解金融風險,保障農村地區的金融機構和農戶的合法利益,避免受到損害,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經濟損害。深化數字普惠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目前,我國的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還面臨著供給結構性問題,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在數字普惠金融供給中的引導作用,要把信貸資金投向鄉村振興戰略方向。而金融機構作為數字普惠金融的供給主體,金融組織要加大對農村發展中的重點和難點的扶持力度,完善數字金融手段,為農村地區的企業、農民等提供普惠的新型金融產品與服務,讓普惠金融成為推進農村發展的一股強大力量。
五、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供給側改革既要實現農業產業的整體結構調整,又要實現特色農業的發展,實現農業產業轉型。當前,我國的經濟和社會都處在快速發展階段,農業供給側改革關系到廣大農民的生活,這就要求各個行業尤其是金融行業的大力扶持。數字金融能夠牢牢把握這個歷史性的機會,作為供給側改革的執行者,也將會是改革的推進者。數字金融既能使資金得到充分利用,又能給市場帶來新的生機,同時也能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提供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喬書晨,符建華.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發展的影響研究[J].商業經濟,2022(11):165-166+181.
[2]覃朝暉,潘昱辰.數字普惠金融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效應分析[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05):23-33.
[3]張太宇,王燕紅,郭美洪.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金融支持路徑探析—以江蘇省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22(15):216-231.
[4]杜蓉,蔡榮.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村居民消費的影響及其空間溢出效應—基于2009-2018年中國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商業研究,2022(04):120-131.
[5]郭蘇豫.數字金融賦能農業高質量發展策略研究[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1(12):102-105.
作者:陸嵬喆 石曉靜 單位:山西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