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文科發展理念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亟需應對新時代對人才需求的巨大變化與學科發展的新思路,而朝鮮漢籍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實踐活動中,能夠深化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在某種程度上解決現在教學實踐面臨的諸多問題,具有突出的學術意義、現實意義。
關鍵詞:新文科;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朝鮮漢籍;融入意義
2020年11月,教育部發表《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了全面的部署,要求在新時代新使命下,加快文科的創新發展,構建具有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培養體系。新文科作為一種新的文科發展理念,對未來研究生教學具有突出的方向性指導意義,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任課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內容。在這樣的語境下,將朝鮮漢籍引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無疑是一種積極而有意義的教學嘗試。所謂朝鮮漢籍,指的是古代朝鮮人運用漢字書寫的各類典籍,同時也包括中國典籍的朝鮮刊本或抄本等。古代朝鮮文人能夠熟練地利用中國古代文體進行創作,詩歌、詞、賦、說、序、記、表、箋、行狀、疏箚、墓志銘等文體信手拈來。這些文學作品全部用漢字寫成,涵蓋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思想、學說,蘊涵了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近年來,朝鮮漢籍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產生了一大批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但將朝鮮漢籍融入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相關課程的教學實踐還尚顯遲緩,需要高校加大力度。
一、朝鮮漢籍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盵1]通過挖掘、分析古代朝鮮漢籍蘊涵的中國文化元素,可以讓學生領會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古代朝鮮作品內容或形式方面的積極促進作用,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中國自古以來就是漢文化圈的核心,周邊國家深受中國文化的濡染,尤其是古代朝鮮更是與中國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古代朝鮮文人用漢字創作的文學作品,蘊涵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元素。這些中國文化元素使古代朝鮮文學作品的文章主題更為鮮明、思想內涵更為豐富、表達效果更具藝術感染力?!昂W笃哔t”之一的林椿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其寫給吳啟的書信《上吳郎中啟》,幾乎通篇用典,引用中國文化典故有一百多處,如:“子夏在西河之上,文侯擁彗而行。鄒生居忝谷之陰,昭王陪乘而待。曹參迎蓋公于堂下,劉備顧葛亮于廬中,陳平致長者之車,安道拒大宰之使……馮諼從孟嘗而為客,迺悲彈鋏之歌。毛遂見平原而請行,自喻處囊之穎。荀彧東京之高士也,與李膺而為馭。陸機南國之詞人也,投馬穎而為臣。逸少謁朱顗而知名,公回因虞喜而延譽?!盵2]這段話涉及卜商、魏文侯、鄒衍、燕昭王、劉備、諸葛亮、陳平、戴逵、馮諼、田文、毛遂、趙勝、荀爽(按:林椿誤寫為荀彧)、李膺、陸機、司馬穎、王羲之、周顗、虞喜、楊方等中國歷史人物,《戰國策》《史記》《晉書》《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中國典籍,這些人物故事均與士子受到禮待或士子因被薦舉而發跡相關,林椿借此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賞識、從而得到任用的強烈愿望。類似林椿《上吳郎中啟》這類文章,在朝鮮古代文人別集中俯拾即是,不再贅述。這些熟悉的中國歷史人物、故事被引入朝鮮古代文學作品教學中,不僅會讓學生加深對相關文章的理解,更會產生強烈的文化自信,為祖國文化的深遠影響而深深自豪。儒家思想對古代朝鮮半島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論語》的道德體系、倫理話語、審美風范等被整個古代朝鮮社會所接受。
古代朝鮮出現了大量有關《論語》的釋義著述,如高麗金仁存《〈論語〉新義》,朝鮮朝李瀷《〈論語〉疾書》、丁若鏞《〈論語〉古今注》、樸世堂《〈論語〉思辨錄》、樸文鎬《論語集注詳說》、金昌協《〈論語〉詳說》、柳長源《四書纂注增補》、崔左?!段鍟沤褡⑹柚v義合纂》等。朱熹《論語集注》更是受到古代朝鮮文人士子的廣泛推崇,世宗朝時期還將宋、元儒學學者對朱熹《論語集注》的解釋匯集起來編成《論語集注大全》,充當儒生的教科書兼參考書。朝鮮朝形成以“三講”為基本規制的經筵制度,儒家經典是經筵的主要內容。很多文臣參與其中,例如朝鮮朝中期漢文四大家之一的李植(1584-1647,號澤堂),曾長時間任職于弘文館、藝文館、承政院,他從仁祖元年(明熹宗天啟三年,1623年)七月至十月,屢參經筵,講授《論語》《孟子》《大學衍義》《書傳》等,內容收入其《經筵日記》中。在經筵時,李植往往旁征博引,廣泛而熟練地征引中國古代各類文化典籍?!墩撜Z·雍也》第二章曰:“仲弓問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簡?!俟唬骸泳炊泻?,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大簡乎?’子曰:‘雍之言然?!盵3]李植對其的解析是:“心中無物,所行自簡也。無者,非無義理,無物累也。古人云:有主則虛,神守其郛。無主則實,鬼瞰其室云云。又曰:近來之事,恐未能居敬而行簡也。曹參去齊,以獄市為托,刑獄最不可擾也。今者勘亂之初,雖未免暫施刑誅,然須當誅便誅,當赦便赦。今則不然,追捕囚系,絡繹道路,秪足增怨,不足服奸也?!盵4]“有主則虛,神守其都;無主則實,鬼闞其室”出自朱熹《朱子語類》?!安軈⑷R,以獄市為托”典出《史記·曹相國世家》,據載,蕭何去世后,原為齊國丞相的曹參接任相國一職,“參去,屬其后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盵5]李植引用朱熹之語、《史記》之典,無疑會增加說服力??梢哉f,朝鮮是接受儒家思想影響最為廣泛、深入的域外國家之一。學生們看到中國文化思想對域外竟然產生如此深刻而悠遠的影響,自然而然會增加民族自豪感,對祖國傳統文化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在日后的學習、科研中充滿熱忱與力量。古代朝鮮與明朝建立了宗藩關系,朝鮮使臣出使明朝,留下了大量記錄中國行跡的文字,這些文字統稱為“朝天錄”?!俺熹洝钡膬热葜饕琼灀P中華優秀文化,贊美明朝壯闊恢宏的建筑、繁華富庶的街市,羨慕明朝嚴謹肅穆的禮儀儀式以及各項文物制度等等,鮮明地體現出了古代朝鮮社會對中國的敬仰與崇拜。如朝鮮使臣黃中允看到中國傳統雜技后的驚嘆,使臣權撥、黃汝一觀看馬戲表演后的由衷贊賞等。朝鮮使臣將明朝人的人文活動記錄下來,充滿了對中國社會的艷羨之情。朝鮮朝中期文人、學者李廷龜曾四次出使明朝,留下了大量中國紀行作品,記錄了明朝萬歷時期的名勝古跡、城鎮關隘、廟宇道觀等,如其《游千山記》《游角山寺記》《游醫巫閭山記》等中國山水游記,從文化、地勢、景物等不同維度展示出了東北山水的多姿多彩,是考察當時文化地理的重要參考資料。朝鮮朝成伣(1439-1504)曾分別于明朝成化七年(1471)、成化十一年(1475)、成化二十一年(1485)三次出使中國,途中所作《駐蹕山賦》《華表柱賦》等文章不僅描寫了中國優美的自然風光,還對發生在游覽之處的歷史人物深情追思。這些內容都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良好素材,應該在教學實踐中加以充分運用。
二、朝鮮漢籍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可以提供新材料、解決新問題,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理念的更新,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迫切需要引入新材料,從而解決新出現的各類學術問題。著名學者陳寅恪指出:“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鼻挟斠氤r漢籍,將使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比如,講授中國古代經典作家作品時,可以引入古代朝鮮文人對其的審美認知。如講授《史記》時,可以將古代朝鮮文人對《史記》的評論文獻引入課程教學之中,增加講授的深度與廣度?!妒酚洝反笾率窃谀媳背瘯r期傳入古代朝鮮半島,對古代朝鮮統治階層汲取統治經驗、文人士子學習創作技法等產生了重要影響。古代朝鮮文人別集中出現了大量評論《史記》的文章,如安錫儆《〈史記〉摘解》、丁范祖《馬史評》、姜彝天《讀史言》、樸文鎬《論史》、樸宗永《史論》、金謹行《題太史公〈游俠傳〉后》、李敏求《讀史隨筆》、李象秀《〈酷吏傳〉評》《〈貨殖傳〉評》、李溆《論馬史體》、高圣謙《〈項羽本紀〉論》、杜德?!蹲x太史公書》、梁進永《〈史記〉編次序》、洪良浩《太史公改古文論》、鄭象觀《讀馬史》、韓章錫《讀史》、申靖夏《評史》、李種徽《題〈滑稽傳〉后》、李德胄《〈伯夷傳〉解》等,這些文章或從整體上對《史記》加以評述,或就《史記》某篇文章進行分析,或對《史記》相關話題進行討論,體現出古代朝鮮文人對《史記》的認知,從域外角度展示出了《史記》的藝術魅力。伯夷叔齊的讓國精神、不食周粟的高尚氣節,讓歷代文人深深感動,留下大量詠頌伯夷叔齊的詩文作品。司馬遷的《伯夷列傳》冠《史記》列傳之首,足見其對伯夷叔齊的重視。古代朝鮮文人也對伯夷叔齊懷有崇敬之情,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說。以李德胄《〈伯夷傳〉解》為例,他指出《伯夷列傳》是“疑難之辭”,[6]司馬遷仰慕伯夷叔齊的高義,感慨古之仁人志士湮滅而不傳于世者眾多,于是寫作此篇,為的就是讓世人能夠學習伯夷叔齊的高貴品質。
在講授中國古代文學藝術風格、文體特點等時,可以融入古代朝鮮文人的相關評述。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大致經歷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時期,每一時期也有突出的代表性文體、藝術風貌,如先秦歷史散文、諸子散文,唐宋詩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古代朝鮮文人對此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如朝鮮朝趙遠期《規春沼說》開篇提出文章之道有三,即氣、才、學,“夫文章之道有三焉,氣也才也學也”,[7]然后他以中國古代作家作品為例對氣、才、學作具體解說:“古者如漢高祖《大風歌》,西楚霸王《虞美人辭》,出于燔詩書之后,在橫槊鼓缶之際,其言悲慨雄烈,非后世之操毫囈啽輩所能仿佛,此氣也。陸機二十作《文賦》,王勃以髫齔賦《滕王閣詞》,俱以文章鳴,此才也。高適齒壯,始發憤鼓篋;蘇明允端坐讀書至七年,竟乃有得,此學也?!盵8]《大風歌》抒發了劉邦遠大的政治抱負與對國事的憂慮之情,項羽《垓下歌》洋溢著萬丈豪氣同時又滿含深情。這兩首詩風格慷慨激昂,情感充沛,確有恢宏的氣勢。陸機《文賦》是我國最早較為系統地探討文學創作相關問題的專論,在文學理論批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王勃《滕王閣序》抒發了作者的滿腔抱負與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被歷代文人所贊賞、學習,洪邁《容齋續筆》、胡應麟《詩藪》、林云銘《古文析義》、王夫之《姜齋詩話》等對其評價甚高。古代朝鮮社會將中國典籍當做必備的學習參考,從多個維度加以言說。如朝鮮朝洪世柱《入學門庭》:“世之學者,途徑雖多,大抵皆源于五經。明性理者,源于《易》也。業文辭者,源于《書》也。習詩歌者,源于《詩》也。通典章者,源于《禮》也。達事變者,源于《春秋》也。余于是定為入學門庭,五經為綱?!盵9]洪世柱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五經作為學習者入門的核心、綱領性研習讀物,五經又發揮著各自不同的功能,所以學習內容不同,采用的參考文獻也要隨之發生改變。對于中國典籍的學習,古代朝鮮文人往往有著先后次第順序。如朝鮮朝姜必孝《讀書次第》曰:“先讀《孝經》,次讀《小學》,次《大學》,或問并讀。次《論語》,次《孟子》,《論》《孟》或問不及《學》《庸》或問,故不言并讀。然下又言語類問疑通考則未嘗不在。次《中庸》,或問并讀。次《詩經》次《禮經》,次《書經》次《易經》,次《周禮》次《春秋》。此為學正法。然《易經》理奧,《春秋》義深,未易讀。且要四子諸經習熟,然后方可讀?!盵10]作者羅列了關于中國古代典籍學習的次第順序,為朝鮮士子的科考提供了有意義的參考。這些雖然是為古代朝鮮文人士子提供的蒙學、科考的閱讀經驗,無疑也會給當今學生的閱讀提供相應的指導??傊?,“域外漢籍研究是一個方興未艾的學術研究領域,相關資料的整理與文本文獻的研究,都存在較大空間及很多亟待補充之處”[11]。朝鮮漢籍作為域外漢籍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其融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用此新材料解決新問題,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層次,更能夠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具有多重意義。
作者:王成 單位:黑龍江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