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與農業文明的關系源遠流長、高度密切。從歷史維度觀察,中國人很早就認同“夫農,天下之本也”的說法,歷史車輪每向前移動一步,其背后都有農業經濟因子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在漫長的農耕文明發展過程中,我國農村社會也形成了十分穩固、成熟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從現實維度分析,雖然中國工業實力不斷增強、工業系統不斷完善、工業經濟規模不斷擴大,但農業在整個社會體系中仍然占據重要地位,例如,在最根本、最重要的“糧食安全”保障方面,農業價值不可替代。立足鄉村振興背景,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制度及手段等已然無法滿足宏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基于創新思維構建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體系,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時要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陀^上,鄉村振興的核心任務是經濟振興,即引領農業經濟從單一形態向多元格局轉型,持續優化農業生產、加工、營銷等各產業鏈環節,實現“農業+文化”“農業+旅游”“農業+生態”等協同性,為助農、扶農、富農創造優質環境與有利條件。李倩蘭、李青陽、白云編著的《農業經濟管理》(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一書采取“農業經濟分析與農業生產管理”相結合的方式,針對農業經濟管理要素展開深入分析,向讀者介紹了農業經濟管理的起源與發展、作用與特征、任務與方法等。同時,該書聚焦我國農業經濟現狀,指出當前農業經濟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如“農業產業結構單一”“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農業信息化管理水平落后”等,主張打通農業產業鏈上的主要環節(包括經營主體、農業市場、倉儲配送等)??傆[全書內容,對于我國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體系構建具有指導與啟發意義。
第一,《農業經濟管理》一書主旨清晰、邏輯合理,向讀者闡釋了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體系建設的目標。該書采取“模塊化”的內容編撰方式,每一個模塊就是一個農業經濟管理研究方向,這樣清晰地闡明了該書的研究主旨,即引導我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實現顛覆性創新,從傳統的“小農經濟”狀態中脫離出來,打造全面分工、精細分類的運轉機制。同時,該書在對各模塊時序安排上,突出了合理邏輯,首先介紹了農業現代化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其次分析了影響農業經濟管理的主要因素(包括農民、農產品企業、農村物流等),再次提出農業經濟核算理論與方法,強調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應加強成本控制與效益擴張,最后提供了農業經濟效益分析方法與評價手段。整體上看,該書不僅在農業經濟管理學術層面有所建樹,更強調如何將農業經濟管理學知識落實到現實層面。該書在模塊1“初識農業”與模塊2“農業經營預測與決策”兩部分中,為讀者展現了構建現代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目標,歸納起來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促使農業經濟理念創新,旨在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水平,實現農業經濟對農村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領域的帶動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現代化就是農業生產力的現代化,而農業生產力現代化涉及到“人、技、物”多方面的協同發展,例如書中提到,提升農業生產力不能局限于農藥、種子、化肥等微觀因素,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制度創新也是不可或缺,針對農村局部地區優質勞動力大量外流的情況,需要從農業資源規?;?、集中化整合入手,同時加強農村水利、道路及公共設施的投資與建設。其次,促進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的矛盾緩和,讓農業成為踐行綠色發展觀、生態文明理念、可持續發展理論等思想的主體,書中強調各地農業經濟管理部門在進行農業經營預測、決策的環節,需要把“生態影響”考慮在內。再次,促進農業經濟成分的多元化,為農民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奠定基礎。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單一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業生產方式長期處在單一結構狀態,即農業經濟收入主要集中于種植和養殖兩方面,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建設要加強多產業融合,如充分利用優質農業資源稟賦開發“農業旅游”“農業文創”等。
第二,《農業經濟管理》一書內容全面、分析入微,深度解讀了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結合該書模塊2到模塊6的內容,作者針對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市場、農業國內外貿易、“互聯網+農業”及農產品倉儲配送等方面進行了入微分析,深度解讀了我國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彰顯了3位作者強烈的問題意識。歸納來看,我國農村經濟管理長期處于落后狀態,很大一部分原因具有“歷史性”特征。首先,農業經濟長期缺乏重視,尤其在“城鄉二元化經濟結構”的深遠影響下,造成農村生產、生活設施過于薄弱,不僅嚴重落后于城市,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處在“平均線”以下。在歷史積累問題背景下,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需要投入海量資源、漫長周期來“補欠賬”,這又涉及到投資與收益之間的尖銳沖突影響,因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無法迅速產生經濟回報,甚至一部分農村地區屬于“賠本建設”,所以僅靠外部輸血的方式是很難支持“鄉村振興”的宏偉戰略,必須加強農村經濟管理體系的現代化建設,倒逼農業經濟產生“內生動力”。其次,農業經濟結構單一,農產品很難形成有效溢價。該書通過對農產品市場現狀的分析,指出我國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議價能力很弱,同時農業生產受到嚴重的資源稟賦限制,如所謂水果區、蔬菜區、糧食區等,如果不能打破市場隔閡,則不利于農產品整體收益的提升。同時,我國經濟始終保持著對外開放、對外合作的狀態,近年來這一態勢更加強烈,大量農產品進口也會對單一農業經濟結構產生沖擊。再次,農業人口流失嚴重,結合數據來看,我國城鎮化水平已經達到了63.89%,放眼世界,城鎮化速度與規模都堪稱是一個奇跡。雖然城鎮戶籍身份不代表生產、生活方式徹底擺脫農業領域,但大量優質勞動力從農業領域脫離是客觀現實,人員流失的背后則是大量農業生產資源的荒廢,傳統以家庭為最小農業經濟單位的時代已經成為歷史,這也倒逼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體系必須加速完善。最后,農業經濟自身方面也存在缺陷,突出表現為創造力不足,傳統認知中一味強調農業要“增產”,但這不意味著農業經濟方面必然“增收”,“谷賤傷農”現象仍不可忽視,因此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的一個重要職能,就是建立強大的農業產業鏈,尤其要加強農產品貿易渠道、倉儲配送、網絡營銷等方面的完善。
第三,《農業經濟管理》一書方法具體、實用性強,系統構建了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建設路徑。該書面向農業貿易類專業人才編寫,書中包含了大量經濟學、管理學和市場營銷學內容,可用來指導讀者實施農業經濟核算與農業經濟效益評價,具有方法具體、實用性強的優勢。立足鄉村振興背景,就“如何構建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體系”這一問題,該書并沒有直接給出建議,但從書中提供的“閱讀與思考”“談一談”及拓展材料中,各模塊主題下都提供了現代化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建設路徑,歸納來說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加強農業經濟主體的人力資本投資,這與傳統的生產資料投資有著本質差異,主要是面向農村人口提供學習培訓機會,傳達“新農民”的職業理念,增強農民生產、管理、運營、銷售等環節的實踐能力。這類工作由地方政府主導,除了培訓教育之外,還要結合當地農業資源、環境、市場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二是促進農業經濟管理機制的完善,這是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體系的核心,所謂“管理機制”主要包括生產管理、加工管理、生態管理三個方面。生產管理方面追求高效率與高品質的統一,倡導現代化設備取代傳統人力勞動,現代化企業取代傳統家庭組織。加工管理方面旨在提高農產品價值,如書中在農業經濟核算的部分強調,農產品加工不僅附加了勞動力、時間、資源等成本,有利于提高農產品價格,同時對于一些不利于以“初始狀態”運輸銷售的產品(如水果、蔬菜),也可以有效減少浪費、節約成本。生態管理方面旨在實現“生態宜居”的目標,這也是鄉村振興的目標之一。三是提高農業經濟市場化水平,事實上,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體系構建的主要依據,便是我國市場經濟的運行規律?,F階段,我國市場經濟整體上處于“中下檔位”,必須進一步謀求開放合作,才能保障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的全方位對接,深度融入到世界經濟運轉框架之內。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是一個突破口,要求政府部門要減少對農業經濟發展的不良干預與過度控制,通過引導實現自主調節、激活市場活力。通讀《農業經濟管理》全書,有助于對農業經濟現代化管理形成全面了解,該書可作為農業貿易類專業人才培養的教學書籍,也可以作為農業經濟管理部門、鄉村振興服務中心等人員的指導用書,具有很好的可讀性。
作者:魏子皓 單位: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