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活動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在地方文化的形成和傳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新媒介環境下,發揮古代文學資源對地方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作用,需要結合時代的發展需求,充分利用跨界傳播的優勢,借助科技成果進行文化產品創意。古代文學資源成功實現跨界傳播需要著重從優化傳播內容、創新內容呈現和提升傳播效能三方面入手,為地方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關鍵詞:古代文學;跨界傳播;地方文化;傳承創新
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新時代征程中,文化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區域核心競爭力之一。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代文學資源是當代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跨界傳播的格局已然形成。豐富的地方古代文學資源如何借助跨界傳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成為需要探討的時代課題。安徽作為文學大省,自古文人薈萃,作家輩出,佳作紛呈,留下了豐厚的文學遺產。近年來,安徽省致力于文化強省的建設,不斷探索文化創新發展的路徑。講好安徽故事,讓安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成為文化建設工作的重心。本文在跨界傳播的背景下,結合安徽省豐富的古代文學資源,對于地方文化的承傳和創新形式和路徑進行思考,以期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安徽文化名片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地域文化元素和受眾需求相結合,優化傳播內容
優質的內容生產是創意的源泉。在新的歷史時期,打造地方文化品牌,提升核心競爭力,首先需要優質的文化傳播內容。作為歷史文化的留存,古代文學以文字的形式記載了該地區的人文歷史和自然風貌,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是通過鮮明的地域性、本土性內容對地方文化特色的凝練和標識,另一方面是以作家的個性風神和人格范型對地方文化精神的影響和塑造。從這一意義上說,安徽古代文學參與了安徽地方文化的構建,是當代文化創新的寶貴資源。地方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當地居民的文化認知和文化認同,地方文化的建構需要通過人的理解和認同才得以真正實現。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需求下,古代文學應該通過充分發揮其“文化生產力”的作用,深入到人們的精神生活中,構建當代人的精神世界。面對豐富的地方古代文學資源,在傳播內容的選擇上既要注重地域元素,有助于營造“地方感”的內容。還需要充分考慮當代大眾所關注的話題,在精神和情感、價值內涵等層面喚起普遍的共鳴,增強受眾的地方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具有優質傳播價值的內容應該喚起人們對地方文化的“家園感”和歸屬感,同時,滿足當受眾時尚性、娛樂性和互動性的心理需求,主要應具備以下特征:
(一)作者、作品知名度高,在歷代評價和當代網絡傳播中都具備相當的熱度
如盛唐大詩人李白在皖南留下的諸多名作,其中《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被改編為電視劇《包青天》片尾曲《新鴛鴦蝴蝶夢》而廣為人知;中唐著名詩人韋應物作于滁州的《簡盧陟》一詩中“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被網友在微博中以“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接龍征集令之后而名氣大增[1]。
(二)作品的主題內容呈現多義性,具有豐富的闡釋空間,包括引發爭議、帶來新異的內容
如晚唐著名詩人杜牧的名作《清明》家喻戶曉,但是,無論是詩中“杏花村”的歸屬地,還是該詩是否為杜牧所作,都一直歧義紛出,至今未有定論。北宋文豪歐陽修的《采桑子》組詞中歌詠的“西湖”也并非聞名天下的杭州西湖,而是阜陽境內的潁州西湖。這些內容的“不同尋?!倍加兄诩ぐl受眾的探究興趣。
(三)作品本身或創作背景具有故事性、傳奇性,便于當代演繹
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本身就是情節曲折的敘事詩,借助戲曲、影視等文化實踐的演繹,早已成為重要的地方文化IP。一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則是經民間演繹,代代傳播而深入人心,如李白的《贈汪倫》,據說李白是被涇縣當地人汪倫以“十里桃花,萬家酒店”誆來的傳說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中唐詩人劉禹錫《陋室銘》的創作背景也被后人編出了“三次搬家”的民間故事,在當代流傳甚廣[2]。古代文學資源與“注意力經濟”的高效融合是文化創新的發展方向。古代文學能夠提升文化產品的文化品質和文化內涵,為地方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古代文學對皖地山川風物的吟詠、與安徽相關的文人軼事和傳奇佳話等內容既充分引發當地受眾的地域自豪感,也滿足了受眾求新求異心理和探索欲,有助于引導話題方向,還便于網絡上的互動再創作,有助于獲得廣泛而持久的社會關注,極大地促進了地方文化的廣泛傳播,是需要著重梳理和發掘的內容。
二、“文化·創意·科技”深度融合,創新內容呈現形式
安徽古代文學資源的價值發掘和有效利用的關鍵在于創意轉化的成功與否。進入視覺傳播時代,大眾的文化體驗往往表現為視覺體驗,視覺形象成為最具吸引力的注意力經濟的產業資源。地方文化的承傳和創新實踐需要重視視覺形象的生產和傳播,基于地方文化的特色元素,充分利用當代科技,通過影視化、景觀化、情景化等方式實現古代文學資源的視覺創意轉化,開發出富有創意的文化產品。古代文學作品在古代社會就通過書法、繪畫、音樂、表演等“跨界”形式實現了廣泛的傳播。當代科學技術的進步促使不同媒介之間的跨界互動成為文化內容生產和形式創新的主要方式。古代文學在當代的跨界傳播,需要擴大其承傳場域,更加廣泛地借鑒其他領域的表現形式,利用日新月異的科技成果,將其蘊含的地方元素和精神內核進行生活化、具象化、細節化、情感化、傳奇化、個性化的演繹,創新表達形式,讓古代文學資源“活起來”,形成受眾的文化認知,融入受眾的文化認同。中央電視臺的大型文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充分利用新型電視制作技術,將中華經典篇目里的細節場景和文學意象呈現于戲劇舞臺,把經典傳承過程中的動人故事展示給觀眾,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人心。中國古代繪畫是融“詩、書、畫、印”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這一傳統在科技的助力下,在當代藝術領域得到了有力的承傳和創新。各類媒體節目、文創產品利用日新月異的科技手段,如AI技術,將詩詞、書畫、篆刻、朗誦、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綜藝、動畫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更為自如地結合起來,產生了多種文化創意形式。如,利用AI技術,借助古代繪畫等文獻資料對古代作家形象進行復原的網絡視頻,重現古代文學經典的場景和情境,讓當代受眾在身臨其境中充分感知領會文化的意蘊。而舞蹈詩劇、創意音舞詩畫等電視節目則是近年來電視節目形式創新的突出成果。如河南衛視的《洛神水賦》取材文學經典,植根傳統文化,通過科技賦能,以水下舞蹈的創意呈現出驚艷的視覺效果?;⒛甏和碇械摹稇浗稀?,運用XR、CG等前沿特技手段呈現了一幅三維動態的《富春山居圖》,以山水寫意和詩詞作品等元素,對江南地域文化內涵進行創意呈現,運用新穎的視聽語言,呈現出“人在畫中,畫隨景動”[3]的視覺奇觀,這些節目通過電視和網絡的多屏傳播,好評如潮。新媒介環境下,數字化、可視化、虛擬化等技術在文化產業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目前,國家科技部已經將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大力支持,日益成熟的AI技術與古代文學資源的融合在文化產業中具有非常值得期待的前景。
三、聚焦城市品牌形象,多領域聚合聯動,提升傳播效能
城市作為經濟空間、社會空間和文化空間的復合體,是地方文化特征的主要載體。因此,城市不僅是地方歷史文脈的承載延續,還是對地方文化的一種創新性建構,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已經成為區域文化競爭力的核心要素。2003年,建設部(現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出臺了《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其中,“歷史價值與風貌特色”是最重要的評選的條件與評價標準,包括“建筑遺產、文物古跡和傳統文化比較集中,能較完整地反映某一歷史時期的傳統風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和科學價值。[4]”古代文學資源作為城市文化符號,有助于形成城市品牌定位,在歷史文化名城(鎮)的申報中發揮重要作用。古代文學作品和歷代文人生活是城市歷史記憶的主要構成,往往賦予一座城市以獨特的文化意義和審美意蘊。歷代文學的地方書寫將城市的自然景觀和空間場所塑造為標志性的文化意象,有力彰顯了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個性特征。因此,積極申報部級“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鎮(村)”,是發掘區域歷史文化資源,塑造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抓手。近年來,安徽省為擴大文化影響力,跨界聯動,采取了多種創新舉措。2022年1月,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與安徽經濟廣播、交通廣播聯合推出了“聽故事、游安徽”系列節目。包括“非遺帶你游安徽”“文物帶你游安徽”“考古帶你游安徽”等節目。近期,更著力打造“安徽詩路文化走廊”,利用歷代詩人吟詠安徽風物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長卷,構建詩路文創產業體系。充分發揮安徽古代文學資源在文旅結合中的價值,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名片,也是為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所做的積極準備。在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傳播過程中,還需要借助古代文學資源的精神價值喚起文化認同,彰顯文化自信。地方文化的持續發展離不開當地居民的廣泛參與,通過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幫助受眾形成對城市品牌的感知和認同,才能實現理想的傳播效果。如何將古代文學資源的地方文化價值融入到受眾的日常生活之中,采取受眾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成為城市品牌形象塑造和傳播的關鍵。這方面,閱讀推廣活動是一個非常有力的手段。當代社會,文化的共享、普及和傳播主要是通過閱讀行為實現的。無論是傳統的紙質閱讀,還是新媒介環境下的各類數字化閱讀行為,都已成為人們的日常生存方式之一。我國政府已經將全民閱讀提升到了國家戰略高度,閱讀推廣活動作為促進全民閱讀的重要舉措,也是地方文化傳播和創新的重要方式?!翱缃纭笔菍Σ煌I域、不同行業、不同文化形態之間界限的突破。閱讀推廣活動的參與主體非常廣泛,包括政府宣傳部門、公共服務機構、傳媒機構、文旅部門、教育管理部門、文化類企業、志愿者團體、民間機構等,綜合了教育、傳媒、商業、公關、服務等多重功能。便于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之間開展充分的跨界合作,實現資源整合,協同共贏。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形式也因跨界傳播而豐富多樣,包括知識普及型的系列講座訪談或競賽、情境化沉浸的創意表演方式、愛心服務類的有聲閱讀等。近年來,閱讀推廣活動在全國范圍內迅速發展,各地閱讀推廣活動多以城市記憶、城市印記為主題,通過對古代文學作品的多種閱讀形式,喚起受眾新鮮生動的文化體驗,密切了城市與受眾之間的關系,有力促進了城市品牌形象的傳播。安徽省的黃山書會就是通過成功的跨界傳播打造成的一張亮眼的安徽文化名片。黃山書會創辦于1987年,至今已舉辦了17屆,以其規模大、規格高、影響廣而著稱,成為與東部上海書展、西部四川天府書展、北方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南方廣東南國書香節齊名的,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書展和全民閱讀品牌活動。黃山書會之所以能夠贏得業內外人士和廣大讀者的關注和好評,主要在于其“一會”融“三會”的成功跨界:融圖書展銷會、行業交流會、全民閱讀會為一體。會上設置了非遺展廳等文化空間,各界人士匯聚一堂展開對話交流,不僅是是廣大讀者的“全民閱讀的嘉年華”,更是一場文化傳播盛會。對打造安徽文化強省作出了積極貢獻,得到了印刷發行局副局長高度評價:“舉辦中國黃山書會,是安徽出版發行戰線促進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舉措。[5]”
四、結語
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代文學資源是當代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創意轉化則成為溝通古代文學與當代文化建設的橋梁。通過跨界傳播,不僅擴大了地方文化影響力,更拓寬了古代文學的傳播渠道,是積極應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推進的有力舉措。近年來,安徽省高度重視文化建設,致力于講好徽風皖韻故事,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媒介轉型和技術創新的新傳播形勢下,需要積極探討安徽古代文學資源與文化創意產業之間的對接及其實現路徑,打造出更多的提高安徽文化知名度、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活動。以富有創意的文化成果講好安徽故事,讓豐富的本土歷史文化活起來、走出去,為安徽的文化強省戰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我有一壺酒”微博續詩成熱潮[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6,(12):3.
[2]潘天英.《陋室銘》“三次搬家”的背景故事指謬[J].學語文,2019,(3):32-34.
[3]彭澳麗.科技之光映照舞蹈之美[N].中國文化報,2023-01-10(05).
[4]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村)評選辦法[J].城市規劃通訊.2003(18):3.
[5]陳浩、王曉飛、陳曦.黃山書會,“一會”融“三會”.2022-08-28.
作者:袁曉薇 單位:合肥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