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教育模式在中醫學傳承的應用

更新時間:2023-05-10 10:02:16

書院教育模式在中醫學傳承的應用

【摘要】書院教育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重視講學、思辨、體悟、育人相融合的過程,其模式以系統的講學論道、開放的學派會講、莊嚴的祭祀典禮、平等的質疑辯難、嚴格的學業課考、愜意的外出游學為主要內容,對中醫學傳承具有啟迪作用。通過仲景書院的教育實踐發現,中醫學的書院教育可以在傳統書院教育模式基礎上,通過祭拜先賢、大師講學、經典研修、學派爭辯、經驗傳承、拜師跟診、中藥辨識、國學熏陶等方式,結合中醫學自身的學科特點進行創新和探索,形成獨具特色的書院教育模式,對學院教育和傳統的師承教育進行補充,在中醫藥傳承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鍵詞】書院教育;中醫傳承;仲景書院;經典研修;學派爭辯;大師講學;中藥辨識;國學熏陶;經驗傳承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模式之一,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其教育模式重視講學、思辨、體悟、育人相融合的過程,與中醫學歷來的師承授受、經典研習有著密切的關聯,對于當今醫學教育模式的創新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中醫學的教育從古至今經歷了多種模式的變遷,學院式教育主要存在于官方的宮廷醫師教育,民間主要靠師承授受,書院式教育作為中醫學教育的一種重要模式,在古代中醫學傳承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筆者曾于2016年至2018年參加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河南省中醫管理局和南陽中醫事業發展委員會共同創辦的首屆仲景書院研修,對書院教育模式在中醫藥傳承中的應用前景具有一定的體會,茲論述如下。

1書院教育的發展史

我國的書院可追溯到唐代,最初作為私人治學的書齋和政府整理圖書的衙門,后又增添侍讀、侍講、咨詢、顧問等職能,但不具備教育和講學功能。到了宋代,國家在融合傳統官學和私人辦學的理念、方法、制度基礎上,確立以藏書、講學、祭祀、學田為主的書院制度,在全國成立了四大書院嵩陽書院、睢陽書院、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由朱熹等大儒主持,發揚儒學。至元代則發展至全國每2600名學生即有一所書院的規模。明代以官學結合科舉制度,大力推行程朱理學,一度沉寂。明中葉以后,陽明心學蔚然成風,書院再次煥發光芒。清代則發展至全國5000多所書院,可謂普及。清末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隨著政府下發書院改新式學堂的詔書,存續了近兩千年的書院教育走向了沒落[1]。

2書院教育的主要模式

2.1系統的講學論道

古代書院的講學獨具特色而富于創新。講學者可以慕名延請,不同的學派之間可以自由地在書院講堂上互相交流和學術爭辯。聽講者不限于本院,外地士子也可聞名而至。講學過程中,既可以當面質疑問難,也可登堂討論。如朱熹請學術觀點不同的陸九淵到白鹿洞講學,而有了著名的“朱陸之辯”[2]。

2.2開放的學派會講

會講制度是明代書院的重要特點。王陽明認為,為學不可離群索居,獨學無友,聚會講習,師友相觀而善,取長補短,從而誘掖獎勵、砥礪切磋。其會講有《學約》《會約》等制度,鼓勵學生敢于懷疑,注意獨立思考,強調兼容并蓄,求同存異,反對強加于人,株守門戶,倡導主動、自覺、進取、求異的學風[2],形成了開放而活潑的學術論爭風氣。

2.3莊嚴的祭祀典禮

書院又是儒家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多數書院供奉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并定期舉行莊嚴的祭祀典禮。尤其是古代科舉制度下,讀書人以孔子為文圣,讀書著文是“代圣人立言”,對孔子等儒家圣賢的尊崇是獨一無二的。學子們在書院定期對孔子及儒家諸圣賢們定期祭祀,是一種對文化精神的崇敬。

2.4平等的質疑辯難

古代的書院教育重視學子之間的學術爭論,爭論的目的是辨析疑難,闡述自己對圣賢經典的獨到認識。在研讀經典的過程中,學子固有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模式與古代經典的表述之間難免發生沖突,如何準確地結合時代背景與認識十分重要。師生之間、學子之間的討論、辯駁、對話、反省,可以促進對經典的重新認識和反思,進而提高學子的心性和體悟能力。

2.5嚴格的學業課考

書院有嚴格的考核制度對教學情況進行定期的檢驗評估??荚嚨膬热莅ǖ滦锌己撕蛯W業考核兩大類。德行考核主要針對學生的道德品性、日常行為進行考查,學業考核主要是考查學業水平??己说膬热莅ń浌耪n、詩課、字課、散課,考核時間十分細密,包括日課、月課、季考、春課、秋課等??己酥笥袊栏竦莫剳椭贫?,如月課獎勵、積分升級、精神鼓勵、刊刻發表等。嚴格的考核制度保障了學習的質量[3]。

2.6愜意的外出游學

某些歷史時期的書院教育方法重視經世致用之學,即為社會實踐中解決問題而學,并非單純的應試。如清代的岳麓書院就形成了湖湘文化中的特殊學術風氣,培養了一批社會實用人才。而開闊視野、提高見識、提升覺悟,就要在理論學習之外,增加社會閱歷。因此一些書院也主張學子定期外出游學、訪學,深入基層、深入社會,探索解決實際社會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儒家認為山林勝地為理想的辦學環境,“山水自然之奇秀與文章之奇秀一而之矣”“兩者理相同而機亦相助”,注重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強調自然環境的心理教育作用,寓教育于生活環境之中[4]。

3中醫書院教育模式的歷史范例

中醫教育史上有一個書院教育模式的范例。清代初期,在浙江錢塘,著名醫家盧之頤承襲其父盧復醫術,著有《金匱疏論》《學古診則》《閡瘧癥論疏》《本草乘雅半偈》等,開設講堂,傳授醫學。受業弟子張志聰,繼承了其衣缽,于1664年在胥山建立了侶山堂,除了傳授其師盧之頤、張卿子及本人醫術外,還邀請著名醫家張開之、沈亮辰至堂講學,一時間同道及生徒從學甚眾,開創了我國中醫書院教育模式的先河。張志聰的師弟兼弟子高世栻繼續主持侶山堂,一直延續至清末,前后培養了一大批醫學人才[5],在當時具有盛名、有史可考的就有張錫駒、張文啟、王琦、仲學輅等19人。錢塘之學,一時為盛,《清史稿》[6]稱:“志聰構侶山堂,召同志講論其中,參考經論,辨其是非。自順治中至康熙初,四十年間,讀軒岐之學者咸歸之?!眰H山堂的書院教育模式,最大的特征是將講學、研經、醫療、著書融為一體。不但精研醫學經典,而且創下了中醫史上集體編注醫經注疏的先例,編寫了《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傷寒論集注》《金匱要略集注》《本草崇原》,基于其論辯記錄所形成的《侶山堂類辨》《醫學真傳》,至今仍是理論聯系臨床的好教材。講學內容上,主要是對上述典籍進行正本清源、繼承發揚。教學方法上,既有講授,又有論辯,井然有序而又生動活潑。同時,侶山堂又是“臨床基地”,兼有診療場所和臨床帶教的功能,可以將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教學相結合,因此取了豐碩的醫學教育成果[6]??梢姇航逃J绞侵袊糯谥v學風氣中形成的一種非常獨特的醫學傳承模式,也是一種引領學術爭鳴和科研探討相結合的教育模式。

4書院教育模式在中醫藥傳承中應用的優勢

筆者以自身參與過的仲景書院辦院模式為例,介紹其在歷代書院教育模式基礎上,開展中醫藥傳承教育的方法及教學內容,以分析書院教育模式在中醫藥傳承中的優勢。

4.1祭拜先賢

書院的內容之一是祭祀,儒家祭祀孔子。而仲景書院,其辦院目標是傳承醫圣張仲景的醫學經典及文化精神,因此書院在南陽醫圣祠舉辦定期的祭祀張仲景的儀式,以增加學術歸屬感。醫圣祠被譽為“中醫祖庭”,祠中不僅保存了張仲景的墓及石碑,且存有古版的《傷寒雜病論》,以及遍布祠中的醫家題字,通過這種儀式,顯著提高了學員的文化認同感。祭拜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方式,心中有信仰,則傳承有力度。醫圣祠自古以來就有祭拜的文化傳統,每月的初一、十五均有當地群眾自發地祭拜,規模盛大,通過祭拜,祈禱健康。在書院組織的集體祭拜過程中,莊嚴肅穆而又隆重的祭祀典禮使書院學員心中產生深厚的文化認同感、感受到了仲景文化的熏陶,為祭祀后努力研讀仲景經典著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

4.2大師講學

仿照古代書院講學制度,仲景書院組織邀請了全國各地的國醫大師、名老中醫、岐黃學者到書院定期講學,全國經方各個學派的傳承代表人物濟濟一堂,涵蓋了學院派和民間醫家,囊括了不同學科、不同疾病,學術氛圍十分濃厚,許多老專家耄耋之年,仍然堅持授課,將其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傾囊相授,使學員能夠有幸親耳聆聽大師論道,有力地提高了其學術水平。在仲景書院的講學過程中,圍繞經方傳承的核心主題,書院學員可以獲得該專業領域的不同學術流派觀點,深入地認識經方的內涵,擴大視野,提高水平,使各個學派的觀點融會貫通,從而提升書院學員對于經方臨床應用的思維能力和臨床水平。

4.3經典研修

古代書院研修的主要經典是四書五經,仲景書院研修的經典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書院通過多種教學方式進行經典的學習。首先是晨讀經典,要求學員每天早起誦讀,甚至組織在醫圣祠中晨讀,提高了學員對于經典條文的掌握能力。其次是條文互講,分成小組分別進行條文的學習和研究,并進行互相的講析討論。第三是課堂講授,由全國知名的經方教授逐條逐句地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進行詳細講解及案例闡釋,使學員不僅能夠記誦條文及方劑,而且能夠熟悉其內涵。在研修的短時間內,書院學員摒棄一切雜念,專心致志地研讀經典。通過晨讀、互講、講授三種方式,全方位地將經典的原文及其詮釋灌輸給學員,使其全面地接受經典理論的洗禮,迅速地提升理論水平。許多學員平素忙于診務,并無閑暇時間攻讀典籍,書院通過這樣的研修方式,給了學員以時間和機會集中精力對經典進行深入的學習和探討,客觀上起到了重要的提升作用。

4.4學派爭辯

眾所周知,經方的流派眾多,有錯簡重訂派、方證相應派、臟腑經絡派、六經氣化派等等。這些學派在傳承過程中仍然各自具有很強的學術生命力,從不同角度對經方進行了詮釋。為了提高學員對經方的認識水平,仲景書院邀請了不同學派的傳承代表人物進行講學,雖然其學術觀點不同,但起到了學派爭辯的作用,使學員能夠在不同學派的學術思想中體悟經典的真諦。許多專家是不同學派、不同??频?,學術觀點有差異,但學員可以擇善而從,在理論的爭辯中,認清經方的實質,消除既往對經方的一隅之見,達到提高理論水平的研修效果。

4.5經驗傳承

學習經典的目的是提高臨證能力,仲景書院在經典研修的同時。注重臨床經驗的教學,選取全國不同學科的名老專家,乃至民間確有一技之長的老專家,也請來授課,以臨床經驗傳承為目標,不拘一格地進行教學。學員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醫院、不同學科,根據自己的臨床需要,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經方在多個學科均有廣泛的應用,如有的專家擅長運用經方治療皮膚病,有的擅長治療腦病,有的擅長治療外感病,中醫本身是全科的醫學,通過多個學科的經驗學習,對于經方的運用起到了擴大臨床適應證的效果,學員可以汲取到多學科運用同一個方劑治療疾病的臨床經驗,這對于深化經方的理解和應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6拜師跟診

師承跟診是中醫學傳承的必經之路,仲景書院利用大師講學的平臺,組織學員拜師,學習國醫大師、名老中醫的臨床經驗,每年要求學員抽出一定的時間跟師學習,觀摩、體悟教師的診斷方法和用藥特色,通過口授心傳身教,達到訓練臨床思維、提高臨床能力的目的。許多學員通過跟師,繼承了老專家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從聽課到跟診,切實地將課堂所講延伸到臨床所用,提高了對經驗的認識和應用能力。而且所拜的專家均是全國經方領域的高水平專家,學員通過這樣的機會開展跟師學習,無疑是高水平的學術傳承。

4.7中藥辨識

中藥植物及飲片辨識是古代中醫的必備技能,仲景書院在教學中也增加了中藥辨識的課程,并利用南陽桐柏山區藥物資源豐富的特點,請當地經驗豐富的老藥工分組帶隊上山,實地采藥,辨識常用中藥,提高了學員的中藥辨識能力。參加研修的學員大多是醫師,對中藥材的識別并不擅長。而中藥的功效實則取決于道地藥材,道地藥材的質量取決于其生長環境和條件。如附子往往生活在陰暗寒冷潮濕的環境,能克服這樣的環境,才能具有溫熱的藥性。在山區識藥,就可以見到中藥的原始生活環境,能對藥性產生深刻的認識,對于學員更加精準的臨床應用中藥起到了輔助作用。

4.8國學熏陶

中醫藥的生存土壤是傳統文化,其取類比象的思維方式與傳統的儒學、易學、道學、書法、國樂等具有共通之處。仲景書院組織了上述各類國學課程,對學員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教育,增強了學員的文化修養。書院邀請當地民間著名的運氣學說專家講述易與中醫運氣學的關系,又請儒學專家講述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藥學的關系,還組織學員參觀學習南陽漢墓的刻畫,對了解漢代文化、認識《傷寒雜病論》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土壤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傳統文化是孵化中醫藥的根源,只有深入地了解、學習傳統文化,才能對中醫藥學的理論和思維有深刻的認識。

5小結及展望

從上述書院的教育模式及仲景書院的實踐中,大家可以發現,書院教育模式是一種中國傳統的教育體系,在經典研修、講學論道、質疑問難方面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在培養傳統的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以仲景書院為例的書院模式是一種對中醫學傳承的探索方式,對于高級別中醫藥人才的再教育和再培養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這種模式有待于在后續的辦學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和補充。通過仲景書院的培養,學員獲得了提升,一方面使學員對經方的體系有了深入的認識和提高,啟發了學員的臨床思維和科研思路;另一方面許多學員也獲得了提升,獲得全國中醫臨床優才、省級名中醫、全國名中醫等高級別中醫藥人才項目或榮譽稱號。因此,中醫學傳承可以在傳統書院教育模式基礎上,結合中醫學自身的學科特點和知識體系,進行合理的創新和探索,形成獨具特色的中醫書院教育模式[7-8]。未來可將現有的學院教育和傳統的師承教育相結合,形成中醫藥經典研修平臺和高級別中醫藥人才培養平臺,在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實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田正平,裴子衛.早期桐城派的教育主張與實踐——以“桐城三祖”為核心的考察[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1):102-115.

[2]陳睿,洪亞群.傳統書院教育對現代中醫藥人才培育的啟示[J].時珍國醫國藥,2021,32(8):2011-2013.

[3]張欣.我國古代書院教育對本科生導師制實踐困境的啟示[J].教育評論,2021(5):120-127.

[4]顧雯清.古代書院教育思想及其對當代教育的啟示[J].漢字文化,2020(20):189-190.

[5]魏萊.古代書院教育特點及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J].教育觀察,2020,9(13):133-135.

[6]雷慧,鄭曉春.中醫藥文化與思政教育融合于中醫護理學的實踐研究——以中醫護理學教學為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8):23-25.

[7]張傳富,孫譯維.中醫經典理論分階段教學在腎內科規培生帶教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8):28-30.

[8]李吉武,唐愛華,李雙蕾,等.中醫經典在中醫內分泌科臨床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21,19(7):27-29.

作者:孫文軍 李貞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