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最開始出現在美國,主張利用心理學來探索人類積極品質對心理的影響。在心理學不斷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越來越多的學者也開始意識到一些積極的心理品質能夠起到抵御心理疾患的效果,如樂觀、勇敢、自信等等。處在這一背景之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教師開始將教學目光轉向積極心理學視角,希望借此來有效激發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得以提升,有效改進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及困惑,真正提升育人實效。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意義
首先,十分契合新時代高等教育要求。[1]而在這其中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十分重要的一項任務,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則能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有效培養學生健康人格,主張以積極的情緒及體驗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促進學生正確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得以實現,十分契合新時展特征。其次,符合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大學生本就是社會群體之中較為特殊的一個群體,兼具學生角色及社會人的意識,在步入新時期之后心理健康教育若還是以傳統方式開展,是無法有效解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各類問題,也不利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對高校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則提倡關注學生內心深處的積極要素來促進學生積極心理得以形成,這能有效促進學生群體在輕松且和諧的氛圍中調整自己的心理,有效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及健康水平,這也體現出了積極心理學十分契合大學生心理特征。最后,豐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注重以人為本,從主觀層面、群體層面、個體層面來對學生個人積極的品質以及多項積極要素進行挖掘與整合。然后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通過積極的解讀來有效激發學生內在潛能,這樣就能幫助學生在良好心理健康教育期間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有效確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施。[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不夠重視
傳統理念下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對這一工作重視程度不足也是教學期間存在的問題之一,他們大多是將教學重點集中于專業教學上,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尚未有足夠的重視,這種情況下自然無法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此外,學生自己也都是將重點集中于專業學習,再加上部分學生沉溺于網絡,認為自己的問題并不是問題,也不利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
(二)師資素質有待提升
相關部門在教育指導之中有明確提到,高校最好能夠為學生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并且安排相應數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以此來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墒欠治龈咝_@一工作現狀卻發現,雖然不少高校有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也有為學生安排教師,可是從整體水平來看師資素質卻有待提升。之所以會如此,一方面是學校缺少相應的資金,整個硬件情況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較少,大多是輔導員、其他教師兼任,這些教師雖然管理學生具有較為豐富的工作經驗,工作責任心也較強,可是因為缺少專2023年第4期E教育·教學丨Education&Teaching業化的心理學知識及教育理論,這種情況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效果自然也不會理想。
(三)忽略學生積極因素
縱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情況即可發現,教師教學重點大多是集中于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忽視了學生個性積極發展。在這種消極的教育理念之下,教師整個教育重點大多是集中于學生心理問題修補上,希望借助一系列方式來消除學生不良心理問題,如焦慮、抑郁等。[3]這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是卻忽視了學生內在發展潛能,無法從本質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課程有待完善
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的是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養成積極且健康的心理品質,有效減少學生心理問題發生。所以課程內容自然也需要從不同層面、針對不同學生實際情況來進行合理設置,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墒欠治龈咝=虒W實際卻發現這一課程內容明顯有待完善,大多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在課時安排數量上也較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時無法有效識別學生心理問題,也忽略了學生積極品質與情緒的養成,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很難從根本上塑造出具有健全人格以及良好心理鑒賞水平的大學生。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徑
(一)加強對學生積極情緒與人格特質的關注
積極心理學相關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指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兩股力量,分別是消極、積極這兩種,其中消極力量則主要是以壓抑、恐懼、悔恨、悲傷、抑郁等等為主;另一股則是積極的力量,如喜悅、勇敢、快樂、寧靜、仁慈等等。一個人如果心中是以消極力量為主導的話,這個人整個心理狀態也不會健康,呈現出來的人格特征也是以自卑、自大、貪婪等為主,可是如果一個人心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力量是積極的,這個人呈現出來的人格特質則是以積極的為主,像是敢于承擔、寬容大度、積極向上、樂觀勇敢等等。[4]從這一點來分析,積極的情緒與人格特質對于人的健康發展有著較為顯著的促進作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時,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積極人格特質的關注,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激發學生潛在的積極特質,從學生多重性格力量中尋找出學生的積極特質,并且引導、鼓勵學生將積極的力量有效踐行于實際生活中,這樣學生自然能夠在生活實踐中鞏固所學、塑造良好品質與道德,從而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最大程度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二)注重積極校園環境構建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推進的時候,教師還需要為高校學生營造出一種積極的環境,這也能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環境對于個人的影響是必然的,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學生也會受到什么樣的影響。對于高校學生而言,和諧友善、賞心悅目的校園環境有助于學生積極情緒生成,還能改善學生緊張、消極、不安等消極情緒,有效提高學生腦力活動效果。這樣學生就能在良好校園環境中產生奮進的力量,這也是積極心理學視角下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在推進這一項工作的時候,一定要為學生構建出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借助快樂學習的生活環境構建,來為學生打造出一個能夠促進學生快樂成長與學習的良好氛圍;亦或者是利用合理的激勵手段來有效激勵學生想象及思考,從而提高學生想象力及觀察能力,這樣就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以活動為載體來為學生營造出積極健康的環境氛圍,這也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例如,學??梢酝ㄟ^建設高雅的人文景觀、積極向上的文明標語、名言警句來為學生建設良好校園環境,讓學生在積極樂觀的文化氛圍中形成健康、積極、向善的心理狀態;也可以利用形式多樣的文化教育活動來構建出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如創意手工展、廚藝比拼、電競比賽、書畫比賽、辯論賽等等。這些活動能夠影響帶動消極悲觀的學生在比賽及活動中拓寬自身視野,這樣學生就能在良好的環境氛圍中汲取積極且健康的營養,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效,讓學生專業學習的同時獲得身心健康發展。[5]
(三)注重積極班級管理
積極心理學視角認為,正向支持系統也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身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推進這一工作的時候,可以注重積極的班級管理,借此來為學生提供強有力的正向支持系統,這樣就能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有效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在這一過程中,人際交往情況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積極情緒及心態形成,也是正向支持系統中的重要構成,教師可以通過積極班級管理來為學生提供一個友好交往、和諧共處的班級氛圍,這樣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自然能夠提升,促進學生和諧友好班級同伴關系形成;學生孤獨、抑郁等消極情緒也能夠在相互支持的人際交往關系中得到改善。教師在積極班級管理的過程中,還需要對班級學生一視同仁、因材施教,真正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善于發現學生閃光之處,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也需要做到公平公正,才能為學生構建出積極的班級管理氛圍。這樣學生在班級中產生消極情緒的概率也會大大減少,真正有效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四)革新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是這一項工作能否順利推進的關鍵,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也需要革新,最好是能夠從積極心理學視角對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教育內容及教育手段進行革新,這樣才能提升教育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學校需要逐漸改變之前過分關注學生心理障礙以及心理問題的教育模式,在課程實踐過程中提倡以全新、積極的教學模式來對高校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將課程內容設定為。完善學生心理素質、強化學生積極個人特質及情緒。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主要涉及到了培養學生人格特征、幫助學生消除心理問題這兩個方面。[6]而在這其中前者是積極心理學視角更為關注的目標,完成這一目標就能有效改善高校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困惑,所以教師在教學之前需要及時改進之前課程內容的目標取向,在教育期間關注學生積極品質生成,以此來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次,高校教師還可以將學生情緒引導、積極品質養成作為教學主要內容,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來補充與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這樣就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以積極的眼光來發現自身優勢,同時利用相應的手段及活動來促進學生積極心態及情緒得以形成。最后,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賴于理論灌輸和講解,不然學生很難形成有效理解,所以教師可以將理論與情境指導有效結合在一起,這樣就能深化學生對于積極心理學的認識,促進學生積極品質與態度得以形成。
(五)借助案例豐富學生積極情感體驗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推進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借助案例故事來豐富學生積極情感體驗。這能改進理論灌輸的無趣感,也能進一步激活學生積極情感共鳴,也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得以提升。在推進這一項工作的時候,教師可以搜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心理案例來進行實例講解,這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能教會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來生活與學習,此外還能借助案例為學生今后遇到心理問題提供解決方式,這樣整個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才能提升,促進學生積極心態形成。
(六)做好積極心理輔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推進時,教師還需要注重積極心理輔導,這有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質量得以提升。傳統模式下的心理輔導工作在推進的時候,輔導人員關注的都是學生心理問題,會利用一定的心理咨詢方式來了解學生心理問題,之后再展開針對性干預,有效起到心理平衡的效果。這一種心理輔導模式對于部分學生有用,可是卻忽視了學生個體積極力量及品質。積極心理學視角則有所不同,其認為每一位學生都有不小的潛能及積極品質,教師可以關注學生積極情緒及品質來改進教學。[7]積極心理輔導是為了培養學生正向力量,讓學生能夠養成良好的勇敢、創造力、樂觀、向上等一系列積極的品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推進的時候若能注重心理積極輔導,不僅能夠改善學生心理問題,還能避免學生今后發生相似的問題,讓其懂得以良好、積極的狀態來學習與生活,這樣就能最大程度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效果。
(七)注重積極取向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推進的時候,教師還需要注重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這能幫助學生明確自身發展方向,避免學生因為就業問題而出現心理壓力和消極情緒。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屬于較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可以說是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積極取向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活動的開展,則能避免學生每天生活在茫然沒有目標的生活中,為其今后健康成長打好基礎。不少高職學生因為長時間處在沒有目標及職業規劃的生活中,形成了悲觀失望、焦慮煩躁、迷茫困惑等心理問題,積極取向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怎能改進這一現象。但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時候,教師可以從積極心理學視角來改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從就業觀念指導、擇業指導、創業指導等多方面來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這樣就能讓學生養成長期規劃意識以及放眼未來的決心,有效避免因此而造成的心理問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8]
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是時展必然趨勢,也是革新這一工作的有效手段,能夠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此,在開展這一工作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準確意識到積極心理學的價值,借此來幫助高校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塑造健康且樂觀的人格,從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讓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發展與提升。
參考文獻
[1]張麗,藺子雨:《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載《職教論壇》,2014(26):19-21頁。
[2]劉彥:《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路徑探究》,載《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22,31(1):57-60頁。
[3]謝雨涵:《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究》,載《決策探索》,2021(22):76-77頁。
[4]姜迪:《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思路——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版)〉》,載《中國油脂》,2021(8):I0043頁。
[5]李曉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究——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載《高教學刊》,2021,7(21):58-61頁。
[6]王淑珍:《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載《教育評論》,2018(6):98-101頁。
[7]王曉英:《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載《好家長》,2018(65):31-31頁。
[8]張東,何文文:《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路徑探析》,載《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22,40(2):81-83頁。
作者:文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