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23-05-25 10:37:04
關鍵詞:建筑環境;規劃;景觀設計;策略研究
景觀設計與建筑學、環境藝術、生態學、園林規劃,旅游規劃、市政工程設計等多種學科交叉融合,又在不同的學科中具有不同的意義,"景觀設計"(又叫做景觀建筑學)是指在建筑設計或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對周圍環境要素的整體考慮和設計,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使得建筑(群)與自然環境產生呼應關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適,提高其整體的藝術價值。景觀設計以建筑環境規劃為出發點可分為:藝術景觀設計、空間道具設計、會展展覽設計和節日氛圍設計等。
一、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的概念
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是對建筑環境各相關要素進行研究的整體設計。因此我們要樹立一種整合思想,就是要對局部各要素進行交叉綜合設計,而不只是簡單的功能的組合,更重要的是一種高屋建領的使物質要素及其環境達到盡善盡美的建筑環境設計。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研究的是以建筑與環境為主體的物質空間設計,也就是說,它可以合理安排并組織空間諸要素關系。作為建筑環境范圍內的建筑問題,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的出發點是空間和形象,它合理的補充和完善了自上而下的建筑環境規劃行為。通過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理論,人們能夠從生活的、運動的、綜合的、整體的、直觀的等等多個方面來對建筑環境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
景觀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它一方面涵蓋了視覺美學意義,另一方面,也涵蓋了地質、地理和地貌屬性等地學意義,并涵蓋了承載了人類文化、精神的文化意義。與此同時,景觀承載了生態系統能源和物質循環,具有非常顯著的生態意義。在實踐方面,景觀規劃設計是通過安排土地及其土地上的物質和空間,實現景觀的各種功能的協調和完善,從而保證生態平衡以及人類的正常和舒適的生活。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的研究對于進一步深入理解建筑環境生態系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
景觀(landscape),無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都是一個美麗而難以說清的概念。地理學家把景觀作為一個科學名詞,定義為一種表景象,或綜合自然地理區,或呈一種類型單位的通稱,如城市景觀、草原景觀、森林景觀等;藝術家把景觀作為表現與再現的對象,等同于風景園林師則把景觀作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態學家把景觀定義為生態系統或生態系統的系統;旅游學家把景觀當作資源;而更常見的是景觀被城市美化運動者和開發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燈,房地產中的園林綠化和小品、噴泉疊水。而一個更文學和廣泛的定義則是“能用一個畫面來展示,能在某一視點上可以全覽的景象。尤其是自然景象?!钡呐率峭痪跋?,對不同的人也會有很不同的理解,正如meinig所說“同一景象的十個版本”。景觀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觀是人類的棲居地,景觀是人造的工藝品,景觀是需要科學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質系統,景觀是有待解決的問題,景觀是可以帶來財富的資源,景觀是反映社會倫理、道德和價值觀念的意識形態,景觀是歷史,景觀是美。
(一)自然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
景觀設計的內容根據出發點的不同有很大不同,大面積的河域治理,城鎮總體規劃大多是從地理,生態角度出發;中等規模的主題公園設計,街道景觀設計常常從規劃和園林的角度出發;面積相對較小的城市廣場,小區綠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從詳細規劃與建筑角度出發;但無疑這些項目都涉及景觀因素.通常接觸到的,在規劃及設計過程中對景觀因素的考慮,通常分為硬景觀和軟景觀。據我理解硬景觀是指人工設施,通常包括鋪裝,雕塑,涼棚,座椅,燈光,果皮箱等等;軟景觀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觀,如噴泉,水池,抗壓草皮,修剪過的樹木等等。建筑環境自然特征是建筑環境形體的結構層,不同的自然特征決定了不同的建筑環境藝術中的景觀設計特點。
建筑環境形成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自然特征,它直接關系到建筑環境的形態特征。在建筑環境景觀和個性塑造方面,上帝最珍貴的賜予是自然環境,這是形成建筑環境景觀的一個決定性的因素。在建筑環境藝術中的景觀設計中,必須對各種因素的特征和潛在的美學價值有一個充分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將它們充分展現在建筑環境中。
景觀作為人在其中生活的地方,把具體的人與具體的場所聯系在一起。景觀是由"場所構成的,而場所的結構又是通過景觀來表達(Norberg-shulz,1979,P8)。與時間和空間概念一樣,場所(地方)是無所不在的,人離不開場所,場所是人于地球和宇宙中的立足之處,場所使無變為有,使抽象變為具體,使人在冥冥之中有了一個認識和把握外界空間和認識及定位自己的出發點和終點。哲學家們把場所上升到了一個哲學概念,用以探討世界觀及人生(Casey,1998;Heidegger,1971);而地理學家、建筑及景觀理論學者又將其帶到了理解景觀現象的更深層次。對場所性的理解首先必須從場所的物理屬性,主體人與場所的內-外關系,以及人在場所中的活動,無所不在的時間,四個方面來認識.這四個方面構成景觀作為體驗場所的密不可分的整體。
建筑環境的自然特征主要涵蓋了氣候、地形地貌、水系和其他自然資源等等。
第一,氣候對于建筑環境的建筑格局、空間形態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慣等等都能夠起到非常關鍵的影響。建筑環境環境的各個方面都能夠受到氣候的廣泛影響,例如,氣候能夠直接影響到建筑門窗的大小、屋頂坡度的大小和建筑風格,并且,氣候也是和建筑間距和群體組織息息相關的。
第二,地形地貌直接關系到建筑環境的空間特征。如果建筑環境空間和地形地貌是互相重合的,那么,地形地貌特征就能夠作為建筑環境的空間特征。例如,草原建筑環境呼和浩特市、丘陵城市大連、山城重慶、高原建筑環境的拉薩市等等。相反,如果建筑環境空間和地形地貌是相對獨立的,那么,地形地貌就可以作為建筑環境的關鍵景觀。例如,蘭州市被山脈所環抱、洛陽市是靠山而建的等。
第三,水系在地形地貌中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形態,它也對建筑環境空間起到巨大的影響。在建筑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是水。通過水這一因素,建筑環境空間能夠變化多端,建筑環境的生命力會更加旺盛,因此可以說,建筑環境的重要風景線是水。例如,臨湖的杭州、遍布水網的蘇州、夾江的武漢、海島上的香港、濱海的青島等等,都體現了水對于建筑環境藝術中的景觀設計的影響。通常情況下,對建筑環境景觀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濱水區的環境,以及相應的建筑、街區等,同時,這些可以作為建筑環境的邊緣,從而使建筑環境的整個風貌得到充分的展現。
第四,包括風力、植物、水力、礦物等在內的其他自然特征也都對建筑環境空間和景觀起到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自然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如圖1所示。
圖1 自然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
(二)文化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
建筑環境能夠承載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形成于多種多樣的文化背景中的建筑環境,能夠使多種多樣的文化內涵得到充分的體現。與此同時,分別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成長的不同的建筑環境也能夠體現出各自的價值指向。對于傳統的建筑環境來說,不管它是在什么樣子的文化背景下產生出來的,它的自身特色及其文化上的魅力都能夠充分的展現出來。受到相同的文化背景的影響,在建筑環境形象存在一定的共性的同時,也會由于不同的地區的文化底蘊的區別而會存在一定的差異。由于文化差異而帶來的與其相適應的生活習慣方面的差異,以及建筑環境的差異是建筑環境存在著個性和特色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所謂文化,就是人類生活和存在的一種方式,而建筑環境可以特殊和集中的表現出文化這種方式,建筑環境是文化積淀的產物。建筑環境賴以存在的背景就是建筑環境的文化,文化直接關系到建筑環境的內在的本質特征。建筑環境的文化主要涵蓋了兩種形態,它們分別是:顯性形態和隱性形態??梢詫@性形態描述為人、地、物三部分。所謂人,就是人的活動,也就是說,建筑環境中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主要包括人的交談、約會、交往、聚會、旅游、游戲等等,傳統習俗已經將這些活動組織在一起,形成建筑環境的一個關鍵的顯性形態。所謂地,就是人活動的領域,也就是人的活動的位置或者場所,這些位置或者場所就像是一個“粘合劑”,能夠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活動聚集在一起,地是建筑環境中最具特色和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件事物。所謂物,就是構成空間的要素,例如,一幢建筑、一個鐵塔、一個雕像、一個足球場等等都是物。所謂隱性形態,就是那些對建筑環境的形式與發展能夠發揮出潛在的和深刻的影響的因素,主要包括歷史、文化、政治、經濟、以及生活習慣、人們的心理特征等等,其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場所對人的活動的作用的第二個方面是認同,它是與地方的特色和個性相對應的,認同即與特定的環境成為朋友,或者說是使自己歸屬于某一場所,和這一個地方上的社會群體。認同于一個場所,是一個適應于這個地方的所有自然過程與格局以及社會的過程和結構的結果,是個體人的秩序與其腳下的土地,頭頂的蒼天,以及周圍的自然和人的秩序的諧同,當對方告訴你是來自哀勞山的麻栗寨時,他實際上帶給你的是哀勞山半山腰上的那個村寨,寨子上頭的那片密林,林子上的云霧,以及寨子下面的梯田,和梯田上的那叢樹,那一堆巨石;他實際上還帶給你那 又長又粗的竹筒煙槍,男子頭頂的紅頭巾,少女身上的黑底白紋繡花,還有竹筒米飯的清香,以及蘑菇房、長街宴、神樹上的祭臺。這里,人成為場所的一部分,場所也成了人的一部分。
文化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如圖2所示。
圖2 文化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青島湛山寺)
三、結束語
本文研究了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探討了自然特征和環境特征對建筑環境規劃中的景觀設計形成的影響。建筑環境規劃中景觀設計在保證功能需要的同時應遵循生態性的設計原則, 建筑環境開發者和景觀設計者必須把地域建設和環境保護作為建筑環境建設的重要任務和有力保障。另外,將建筑物融入到當前的景觀設計范疇之內,充分融合建筑空間的美學特點和人們的視覺特性,可以使建筑環境藝術中的景觀設計發揮出極好的效果,從而有利于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存。
參考文獻:
[1] 李宇宏. 景觀設計思維及演進研究[J]. 中國建設教育, 2010,(Z2)
【關鍵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整合;重塑
城市規劃,是我們城市建設的先行軍。從戰略上,對城市的各項建設發展提供藍圖、思路。建筑、景觀設計是對城市規劃相關內容的深化、具體表現和落實。如此以來,必然要求,規劃階段對其后的建筑、景觀設計階段通盤考慮。它是建筑、景觀乃至所有相關知識領域的高度表現和“整合”。
基于科學合理、高度整合的規劃成果。 建筑、景觀設計是對總體規劃控制、導向的細化與推進。其深化設計過程,同樣也應具備有規劃的視角和眼光,它們是對規劃既定理念的“重塑”!
一、現實問題回顧
建筑學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圍環境的學科。傳統建筑學的研究對象包括建筑物、建筑群以及室內家具的設計、風景園林和城市村鎮的規劃設計。建筑學服務的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會的人,不僅要滿足人們物質上的要求,而且要滿足他們精神上的要求。因此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政治、文化、宗教、生活習慣等等的變化,都密切影響著建筑技術和藝術??梢哉f建筑學幾乎包羅了城市規劃及園林景觀學???,隨著建筑業的不斷擴大發展,園林學和城市規劃逐步從建筑學中分化出來,成為相對獨立的學科。
回到事情的本源,我們都知道,現代城市規劃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起源于建筑學。原先的城市規劃工作多是建筑師在做。隨著發展的需要,逐步從建筑學分離出來形成獨立學科。同樣景觀設計學分離出,它所關注的問題是土地和人類戶外空間的問題。它與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規劃的主要區別在于景觀設計學是物質空間的規劃和設計,包括城市與區域的物質空間規劃設計。而城市規劃更主要關注社會經濟和城市總體發展計劃。只有同時經過掌握關于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雙方面知識、懂得如何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景觀設計師,才有可能設計人地關系和諧的城市。
然而現實中,規劃、建筑、景觀等各個專業的分科教學,出現各偏一方情況嚴重。原有的高度整合的局面大失。培養出來的設計從業者:單純規劃設計方向,因相關知識的不足,而考慮不周的問題層出不窮;單純建筑、景觀設計在規劃層面把控缺失、能力不到的,同樣會有問題出現,其結果往往是“各自為政”,對于城市共享而言將是糟糕的一片亂語。
規劃、建筑、景觀的分家,把原本完好周密的的設計體系拆的支離破碎。各自學科的從業者,思維定勢“各把一方”、“各抒己見”、“各自發揮”,錯誤的理解了各己的學科宗旨意圖,只顧局限掌握、鉆研本專業領域有限的技能。這樣勢必帶來,原本的完整系統的“語境”喪失。實際工作中,甚至常常出現,學科之間難以溝通交流的現象。規劃、建筑、景觀之間相互默契已成為奢望。
二、 城市規劃的高度整合與重塑
按照規劃學科要求,現代城市規劃專業培養從事城市規劃設計、城市規劃管理,并能參與城市社會與經濟發展規劃、區域規劃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要求學生具備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分析、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設計、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設計、城鎮生態環境規劃設計、以及組織規劃實施和管理的專業技能及綜合能力。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城市規劃、建筑初步、城市地理學、城市規劃原理、城市道路與交通、城市經濟學、中外建筑史、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規劃管理與法規、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學。是一門要求高度整合的學科。
城市規劃學它研究城市的未來發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綜合安排城市各項工程建設的綜合部署。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藍圖,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依據。要建設好城市,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城市規劃,并嚴格按照規劃來進行建設。城市規劃是一項政策性、科學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它要預見并合理地確定城市的發展方向、規模和布局,作好環境預測和評價,協調各方面在發展中的關系,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使整個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達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骨、肉”協調、環境優美的綜合效果,為城市人民的居住、勞動、學習、交通、休息以及各種社會活動創造良好條件。
所以城市規劃的思路必然是高度綜合,高度統領的視角。解決的問題是真正意義上的“大整合”。我們很難想象在,沒有相關背景知識體系下去研究和編制以及審查管理城市設計。
同時,各層級規劃整合的同時也是對上位規劃的重塑,只有一脈相承、延續、執行與重塑上位規劃才是實現總戰略方針的最有效方式。
三、 建筑、景觀設計的“小整合”與重塑
建筑設計是相對于城市規劃的“小整合”,建筑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外部空間環境與場所不僅賦予建筑創作構思的某種特質,而且包容著建筑形式、空間因素所不能揭示的豐富的美學形式要素。即建筑形態設計與環境形態之間存在內在的統一及和諧的邏輯規律。尊重環境的整體性、多樣性, 是創造整體藝術形象,表現現代建筑新美學觀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設計藝術的本體特征,以及對城市文脈、環境文理的尊重和認同。它需要重塑總體規劃的理念意圖,步調一致,整體有機和諧統一。
景觀設計也一樣,必然要對既有周邊建筑空間形成呼應,形成對話和環境的渲染,有機整體的表現,服從總體設計的意圖的“小整合”,只有方向一致,重塑規劃、建筑的設計才能形成渾然一體的宏大氣勢與藝術效果。 實現規劃、建筑、景觀生態可持續發展。
四、 規劃、建筑、景觀三位一體的設計態度,重塑“通才”策略
有人說景觀、、建筑設計服從于城市規劃,是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隸屬關系。甚至有說,規劃、建筑、景觀是不同的專業,說的似乎沒錯。但我更覺得:規劃、建筑、景觀三者相輔相成,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不可割裂的整體。三者應步調一致,統一協調,如若某一環節不到,終將導致有所喪失完整。
關鍵詞:景觀建筑;設計理念;設計方法;發展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景觀建筑學不是一門單一的學科,它是綜合了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建筑學、園林建筑學等眾多學科內容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強的完整的學科體系,目前在我國城市的建筑規劃與城市發展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概括起來說,景觀建筑學主要包括了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這兩大方面內容:景觀建筑學的自然要素要求相關景觀建筑的規劃設計必須與周邊的自然環境有高度的相互呼應的關系,其規劃設計不僅僅不能破壞自然生態,而且要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從整體上提高景觀建筑的藝術價值;景觀建筑學的人工要素要求景觀建筑的規劃設計充分的關注人的使用這一層,而且要能夠對城市的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健康均起到推動作用,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安全、健康、舒適的空間環境。所以也可以這么說,景觀建筑學的根本便是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為城市社會的整體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一、景觀建筑學主要的規劃設計理念與方法
1、貫徹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
任何一門學科的建立最終都是要歸結到為人服務的初衷上來的,所有的設計學科都是如此,景觀建筑學亦是一樣。所以,“以人為本”理所應當被作為景觀建筑學設計的最基本理念之一,也是設計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景觀建筑設計中的“以人為本”是建立在充分尊重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以及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來說的,作為一個景觀建筑設計師,就應該把服務人與自然這兩大目標作為自身工作的永恒追求,直接的說,就是否能執行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關系的是我們的生存環境的真正歸屬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絲毫容不得馬虎。從根本上來說,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要求做到的是正確認識與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分協調好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與自然保護之間的內在聯系和矛盾,在人與自然之間尋找到最佳平衡點,平衡雙方利益。以人為本的設計觀要求在設計中具體的、全方面的、正確的體現對人的關懷,任何侵犯自然利益、破壞生態平衡等對自然資源進行過度開發的行為均是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所不能容忍的。
2、與自然相協調的可持續性設計觀
作為景觀建筑,除了其功能性與觀賞性之外,人們往往考慮的最多因素便是其作為一個人工產物如何能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如何保持其生態性原則。這便是與自然協調的可持續性設計觀所強調的地方。與自然相協調便要求做好以下幾點:
(1)尊重景觀地域性及建設場地的實際特點進行設計。盡量從當地找尋與之相符合的景觀設計元素,使建成的景觀建筑能夠更快的獲得認可并很好的融入當地的整體景觀之中,保證新興的建筑景觀不與已存在的自然或文化景觀的格局相悖。
(2)順應自然進行生態設計。要做到自然與設計相互協調,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充分地利用自然植物和鄉土材料,使之與設計的景觀建筑融為一個有機體。比如說,對于建筑中的水資源,可以依靠充分利用規劃設計,使之可以最大程度的依靠自然水資源來維持正常運轉或景觀需要,這是進行生態設計的眾多可行方面之一。
3、突出展現文化與歷史魅力的設計思路
突出展現文化與歷史魅力的設計思路要求深入挖掘景觀建設區域的文化內涵與人文歷史,以這些元素為特點使之充分的體現在景觀建筑實體中去。景觀建筑所關系的不僅僅只能從生態環境這樣單一的方面去進行考慮,它更可以成為地區甚至是國家、民族層面對自身文化歷史的認同和肯定,同時也是一種宣揚手段。充分聯系、展示了當地歷史人文特色的景觀建筑對構筑人們對自身文化、歷史的高度歸屬感作用巨大,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它甚至能影響以景觀建筑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為聯系的區域居民的情感團結,有利于區域社會更加健康積極的發展,這無疑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另一個接入口。結果往往卻是多,各級政府每年能女
二、如何搞好我國景觀建筑學的發展
本文之前談論到了景觀建筑學的一些基本的設計理念與方法,但是由于景觀建筑的規劃建設囊括了城市規劃、建筑工程、園林景觀規劃建設等諸多行業學科,其實際執行起來并不是簡單的按照上述的設計理念與方法按部就班就能夠實現的,而是需要多學科多人員來共同參與協調解決實際困難。下面就實際執行層面如何搞好我國景觀建筑學的發展提出兩點簡要的建議。
1、加強專業間的溝通合作
根據之前的分析介紹不難知道,景觀建筑的規劃設計及建造主要涉及了規劃師、風景園林師及建筑師這三大方面的專業人員,雖然他們各自工作的側重點不同,但是統一的目標都是為了構造舒適的居住環境。
就規劃師而言,其主要工作內容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方面:總體規劃需要明確規劃處城鎮未來的發展方向,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進行城鎮總體的空間布局規劃,做好功能區域道路等骨架結構的劃分;詳細規劃則是與建筑學領域具體聯系密切的部分,需要做好具體功能區域的面積、容量等技術指標的確定工作,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因此也是與建筑師密切相關的。而風景園林師的工作則是偏向于城鎮景觀的設計,其工作目標便是構筑高質量的自然人文環境來為居民的工作生活質量的提高提供支持,具體工作內容包括:區域土地生態環境與資源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及城鎮綠化設計、城鎮風景區及景觀資源保護設計以及城鎮環境整體空間美觀設計等等。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是風景園林師還是規劃師,其工作內容都與建筑學聯系密切,而建筑師作為與實際建筑的設計與建設最為密切相關的專業人員,其工作并不是簡單的設計并建造出相關建筑這么簡單,而是也需要結合規劃與風景園林設計方面的知識來進行實際操作,這樣才能保證景觀建筑的實體符合城鎮整體規劃及風景園林設計要求,符合城鎮未來發展的需求。因此,景觀建筑的任何相關行業人員并不能是孤立分隔的進行各自的工作,而是應該加強各自之間的溝通,加強專業之間的溝通協調,在各專業人員之間建立正確合適的主導和輔助關系,以大融合的角度共同促進景觀建筑學的發展。
2、培養具備多專業背景的景觀建筑師
由于景觀建筑學所囊括的專業眾多,各相關專業人員之間的合作協同必然是未來景觀建筑學發展的唯一出路。而我們同時也要看到,單純的將各不同專業的人員進行整合是一件難度不小的事情,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更是會產生種種復雜的不可預見的問題,因此培養具備多專業背景的景觀建筑師便是解決專業協同矛盾的最佳選擇。具備多專業背景的景觀建筑師需要結合影響景觀建筑的各個方面因素,對其進行綜合整理來進行景觀建筑的規劃、設計,并對實際項目的實施進行具體的管理。對于解決影響景觀建筑學發展的內在矛盾來說,這毫無疑問是一舉多得的良策,而我國目前這方面人才仍然缺乏,培養機制也不完善,需要努力加大相關的投入。
三、結語
目前階段景觀建筑學在我國正處于起步不久的階段,但是同時需要看到的是,我國早在古代便有諸如杭州西湖、江南園林等頗具當代景觀建筑學特色的建筑物出現,因此完全可以相信,只要我們重視相關專業的發展與融合,重視相關人才特別是具備多專業北京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我國未來景觀建筑學的發展必將表現出后勁十足的態勢而真正走向“城市、建筑、場景一體化”的規劃設計之路!
參考文獻
關鍵詞:地形設計;居住區;園林環境;園林環境設計
地形設計在工程設計中可以通過相應的設計,在城市居住區營造出一種接近自然的園林環境,以滿足人們對居住環境改善的要求,在很多程度上也應用在對園林環境的設計上。使地形設計更好的為園林環境設計服務,討論地形設計和園林環境設計之間的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關于園林環境和地形設計的相關分析
1、園林環境分析
園林環境是相對于自然環境而言的,從廣義上來說,園林環境是指以自然景觀為主,輔以人工手法對自然界原有景觀或地形作適當改造,并在改造過程中充分運用地域工程技術、藝術設計和創作手段,通過種植花草、布置道路路線、建造建筑景觀等方式,將其所需要打造的環境變得更加美觀、自然,以便給居民提供一個更加舒適、自然的休憩和娛樂場所。
所謂的居住區園林環境,實際就是在城市居住環境中引入園林的概念,力求將人們所居住的城市小區打造成景色優美、布局合理,內部生態系統平衡的生態住宅小區。如果園林環境的概念是針對居住區室外環境而言的,那么居住區園林環境便正好相反。
2、地形設計的概念
地形設計這一概念是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提出的,屬于風景園林設計的一種,同時也是營造戶外環境的一種基本手段。地形設計主要是指對自然界原有地形、地貌進行工程結構,以及藝術造型上的設計、改變和創作。地形設計中需要把握的一個關鍵點是因地制宜,實際就是指在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場地原有地形、地貌的特點,在其基礎上稍作改動或調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點拿到城市規劃建設中依舊管用,尤其是在城市豎向規劃中。
城市豎向規劃是指為了滿足城市建設需要而對城市原有地形、地貌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造與利用,包括高程控制網的建設、土石方的平衡以及城市地貌的利用等等。從某種角度上說,地形設計其實是城市豎向規劃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城市原有地形的設計結果將直接性,或間接性的對城市豎向規劃多個方面上的內容產生影響。
二、居住區園林環境設計和地形設計的關系
1、地形設計對住區景觀規劃設計的影響
居住區景觀形象上的設計,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設計。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首先考慮到的是對居住區原有地勢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適當的結合相應的人工改造過程。這不但可以樹立起比較獨特的居住區較為自然原始的景觀形象,同時也可以增加居民與環境之間的聯系;在居住區的環境綠化設計方面,只有充分的結合當地的地形進行設計,才會營造出更好的空間環境,從而構建出一個較為自然的居住區的生態系統,有利用居民親近自然;而對于居住區的日?;顒邮褂脠鏊脑O計,如果可以充分的順應原始地形來進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較大規模的土方工程,在節約資源成本的同時,實現對場所的有效利用。
2、地形設計和居住區園林環境設計相融合
2.1 城市規劃的地形設計
居住區園林環境的規劃,首先就必須要在這個城市的總體規劃上作為著眼點,從城市的整體設計層面出發,努力的尋求一種單獨個體和整體之間的和諧規劃,尋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態。城市規劃的發展和完善的基礎就是要在城市的總體規劃過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還是丘陵,這在城市的具體規劃中是有很大區別的。城市周圍的氣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對城市的環境和資源等狀況都有很大程度的影響。
2.2 居住區總體規劃的地形設計
居住區總體規劃的本身不但包括對建筑等實體的規劃,同時也包括對居住區內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環境上的規劃,因此需要建筑業和園林專業的人員來協作完成,這是屬于大景觀設計的范疇。居住區總體規劃中,建筑布局的設計對園林的環境設計至關重要,因為居住建筑的價值體現不在于空間范圍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間的和諧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對建筑的設計規劃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其建筑的輪廓和建筑的空間,以確保整個居住區規劃的完整與和諧。
3、地形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建筑與園林兩者之間的差別僅在于“看”與“被看”。在進行園林建造時,設計師往往更加重視“看”,即更加重視園林周圍環境的建設,強調園林景觀和外界景觀的協調性;而建筑建造則不同,早期的建筑物更強調實用價值,即使有美觀度的加入,也往往側重于“看”,側重于建筑物本身的審美價值上。在今天,當我們把園林設計理念引入到建筑設計中,希望創造和設計一個美好的居住區園林環境時,就必須對建筑和園林之間的“看”與“被看”關系作重新審視,創造出新的設計理念。
有園林意識的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往往會按照園林景觀設計的原理,將建筑物與其所在環境的景觀狀況聯系起來,在考慮建筑和環境的協調性時,地形便成為了影響建筑“看”到風景,以及作為建筑景觀“被看”到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在進行建筑設計時,應該從“看”與“被看”兩個方面來考慮其設計的合理性。舉例說明:位于山地的建筑,一方面,要站在建筑物的角度來考慮建筑的視野、結構和功能等各方面情況,對建筑進行合理化設計;另一方面,要將其作為一種建筑景觀,借助天然的山巒景色來考慮建筑的朝向設計,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獲得理想的景觀感受,讓建筑與園林環境緊密的融合。這種與地形緊密結合的住宅本身已經成為居住區園林環境的一部分,建筑與園林互為風景,彼此之間都是“看”與“被看”的對象。
三、結束語
居住區園林環境設計包括三方面內容,即居住區景觀形象設計、居住區環境綠化設計和居住區日?;顒訄鏊O計。這三方面設計內容都或多或少的與地形設計有著不同程度上的關聯。比如景觀形象設計中的因地制宜地形設計,城市規劃層面上的地形設計等等。由此看來,地形設計在居住園林環境設計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并始終貫穿于整個居住區園林環境設計中。所以在城市居住區的具體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居住區的地形特點,引進園林設計理念,打造出城市特有的園林規劃設計,突出城市風格。
參考文獻
[1]陳杰,李莉.自然式園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則和方法[J]現代園藝,2006,(10)
[2]田志勇.淺析高校外部空間尺度的層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3]侯靜,王勇哲.建設以人為本的居住區景觀[J]山西建筑,2005,(05)
一、城市總體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
長期以來,我國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缺少城市設計這一環節,許多城市在制訂了規劃之后,就按照特定的功能布局和用地性質、直接進入建筑設計階段。這樣做很難把握城市空間環境的總體特征,容易產生城市形象的無序化和城市環境的非人化現象。所以,要建立長遠的城市可視形象,提高城市的可識別性,增強城市環境的整體美,滿足人們不斷提高的對于生存的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的要求,必須從城市總體規劃階段起就對城市整體空間形態、城市景觀特色等作出統一規劃和精心設計,并進行有效的控制,引導各項開發建設,也就是說,必須把城市設計的思想融于城市總體規劃的過程中。[2〕城市規劃的不同階段應該有相應層次的城市設計與之配合,根據我國具體情況、城市規劃設計管理體制和城市規劃編制方法,綜合協調城市規劃的階段劃分,把城市設計分成整體城市設計和局部城市設計兩個階段。城市總體規劃階段的城市設計應該是整體城市設計。整體城市設計主要是研究確定城市空間的總體布局,建立長遠的城市可視形象的總體目標,以形成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城市空間發展形態與人文活動框架。應該說,整體城市設計涉及的內容很多,從確定城市空間形態結構、構造城市景觀體系到布置城市人文活動空間、設計城市豎向輪廓,甚至提出城市色彩、照明、建筑風格、城市標志物與建筑小品等的整體設計構思等等。城市景觀環境是城市總體規劃中實現整體城市設計的主要手段,把它作為整體城市設計的載體不但可以容納城市設計的內容,而且可以根據不同城市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選擇不同的景觀側重點,合理取舍城市設計的內容。
二、城市景觀環境方法
(一)城市景觀環境方法初探我國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一般是把園林、綠地規劃作為總體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這種做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平面表達上,也就是說僅僅對園林、綠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作出規定,并沒有對城市的空間形態提出相應的要求。城市景觀環境則不同,它是研究三維物質空間形態的塑造??梢?,隨著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的普遍下降,傳統的園林綠地規劃已經顯得落后和保守,所以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引進景觀環境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二)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景觀環境并不是對傳統的園林、綠地規劃的摒棄,而是對它的延伸和發展,兩者沒有矛盾,但也不能等同。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進行景觀環境,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觀資源結構,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觀要素,對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翔實的考慮,為城市景觀系統的形成創造條件。人們對一個特殊的景觀或整個城市的印象,不僅僅來源于視覺,對城市的印象,還來源于自身的回憶、經驗、周圍的人群等等,每個人在自己的環境中建立起關于城市局部的印象,形成一系列在精神上或心理上的相互聯系的形象,但一個城市的基本形象則是他同時代人所共同的感受。:3〕每一個建筑物都會影響城市景觀的細部,并可能影響到城市整個形象的整體。人們共同的心理上的城市圖象由人們所看到的許多東西的綜合。城市景觀要素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工景觀要素。其中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大小山丘、古樹名木、石頭、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觀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跡、文化遺址、園林綠化、藝術小品、商貿集市、建構筑物、廣場等。這些景觀要素為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環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必須對各種景觀要素進行系統組織,才能形成完整的景觀體系,創造有序的空間形態。(三)城市遠景和輪廓線的作用每個城市都可能有引人注目的遠景景觀。進人和離開城市的景觀是城市的珍品,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重點,需要保護一些有價值的城市景觀,或采取某種手法,去平衡這些景觀。城市的輪廓線是城市生命的體現,如上海的外灘建筑群輪廓線,同時也是城市潛在的藝術形象,城市輪廓線是城市的遠景,是唯一的。對每一幢可能改變城市輪廓線的建筑都應研究它與城市的整體關系,特別是遠離市中心的一幢較小的塔式建筑,常能使城市輪廓線得到改進。遠景和輪廓線的另一景象是夜里的燈光,富有戲劇性的燈光以及黎明和黃昏的朦朧的陽光提高了城市的藝術感染力。(四)城市各類中心的景觀設計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內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區,因此就存在著各類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為:城市中心、市民廣場。城市的景觀設計與這兩類中心的景觀設計密不可分。
1.城市中心的景觀設計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業、文化和娛樂中心的區域,是表現城市有價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這里,人們對這個城市個性的認識得到強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據城市規劃決定的,因為中心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城市中心的景觀能否產生良好的視覺印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從市中心有什么遠景可以眺望?怎樣使人去觀看重要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與重要的特征的地點之間有什么視覺聯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觀中應有重要作用?能賦予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因素是什么?對這樣一些問題在城市中心景觀設計中,都應作出回答。
2.市民廣場的景觀設計
市民廣場具有多樣性,它是指由各種用途的道路、停車場、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帶。由建筑組成的空間形式有三種:(l)市民集合的主要廣場,它一般與市政廳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結合;(2)娛樂建筑的空間,如影劇院、賓館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廣場;(3)購物的空間,如商業街、商業區和市場以及辦公建筑所圍成的空間。市民廣場上的公共建筑物對廣場景觀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處理的重點,應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強調個別建筑物的立面;作為紀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應是一個視線焦點,是可以被人們欣賞的主要景觀。使用軸線可以使多個空間相互發生關系,是景觀設計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當一個建筑物與另一個建筑物有一定距離,同時是行道樹形成狹長景觀以強調一個理想的視點,于是建筑物變成了一個有鏡框的焦點。[‘〕在一個對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獲得的狹長景觀也就愈多。市民廣場應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當廣場的地面過大,使建筑物看去象是站在空間的邊緣,墻和地面分離開來,使空間的封閉感消失,廣場的景觀也隨著發生質的變化。
前言
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建筑設計做為城市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以城市規劃為依據,在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下進行,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必須熟悉《城市規劃法》和相關法律法規文件,以及已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各項專項規劃。關于建筑與環境的融合,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塑造人工環境的同時,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要盡可能地尊重它、順應它和利用它,只有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們塑造人工與自然和諧的美,才能使城市增輝,顯示特色。一、建筑設計風格與設計理念
1.自然主義的開端與風格的搖擺
美國廣闊的國土、多變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觀設計有著幾乎天生的自然主義追求,奧姆斯特德及其追隨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園系統的規劃設計中就倡導自然主義,反對追求莊嚴和清晰結構的古典主義。公園優美的自然式景觀與當時大城市惡劣的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滿足
了回歸自然的社會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國景觀建筑經過浮華虛飾的后維多利亞折衷主義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運動和古典主義復興的新古典主義等潮流變換,在數十年的風格搖擺中并沒有走出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自己的道路。
2.現代主義
二次大戰前后,在現代藝術和現代建筑理論和作品的影響下,美國的現代主義景觀建筑在所謂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漸形成?,F代主義對景觀建筑學最積極的貢獻并不在于新材料的運用,而是認為功能應當是設計的起點這一理念,現代景觀建筑從而擺脫了某種美麗的圖案或風景畫式的先驗主義,得以與場地和時代的現實狀況相適應,賦予了景觀建筑適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創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羅斯(JamesRose)所說的:“我們不能生活在畫中,而作為一組畫來設計的景觀掠奪了我們活生生的生活區域的使用機會?!彼顬殛P心的是空間的利用而不是規劃中的圖案或所謂的風景秩序。而加州學派的領導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構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設計語言以及有設計本身、場地和雇主要求之間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現代景觀設計大師??瞬℅arrettEckbo)則更為強調景觀設計中的社會尺度,強調景觀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來“如果設計只考慮美觀,就是缺乏內在的社會合理性的奢侈品”。
3.生態倫理
20世紀70年代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關注賓夕法尼亞大學景觀建筑學教授麥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將景觀作為一個包括地質、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動物和氣候等決定性要素相互聯系的整體來看待的觀點。強調了景觀規劃應該遵從自然固有的價值和自然過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生態主義規劃方法,麥克哈格稱之為“千層餅模式”。其理論與方法賦予了景觀建筑學以某種程度上的科學性質,景觀規劃成為可以經歷種種客觀分析和歸納的,有著清晰界定的學科。麥克哈格的研究范疇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觀與環境規劃上,但對于任何尺度的景觀建筑實踐而言,這都意味著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觀除了是一個美學系統以外還是一個生態系統,與那些只是藝術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設計方法相比,更為周詳的設計思想是環境倫理的觀念。
4.后現代主義與景觀藝術探索
當大尺度的景觀規劃轉向理性的生態方法的同時,小尺度的景觀建筑設計受到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環境藝術的影晌以及后現代主義的激勵,對藝術與景觀的聯系問題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景觀建筑師彼得?沃克(PeterWalker)綜合了極簡主義、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創造了獨特的極簡主義景觀。在其充滿神秘感的景觀設計作品中,沃克運用簡單的形體、重復、幾何化的結構將自然材料以一種脫離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結構的萬式集合在一起,帶來了一種新結構中產生新意味的視覺綜合體驗。
二、做好城市規劃,突出建筑設計特色
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實現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城市建設的“龍頭”。建筑設計做為城市建設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必須以城市規劃為依據,在規劃的引導和控制下進行,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必須熟悉《城市規劃法》和相關法律法規文件,以及已批準的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各項專項規劃。要注意符合城市規劃對建筑后退道路紅線距離、出口位置、建筑高度、建筑突出物、日照間距、建筑覆蓋率、容積率、綠地率等的有關規定,這是建筑設計方案合理性的前提條件。
關于建筑與環境的融合,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的意思:一是我們在進行建筑設計、塑造人工環境的同時,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要盡可能地尊重它、順應它和利用它,只有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們塑造人工與自然和諧的美,才能使城市增輝,顯示特色。因此,建筑設計要樹立整體觀念,注重群體建筑風格的統一,克服就單體論單體的傾向,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周圍環境氣氛,處理好單體建筑與背景建筑群在建筑風格、造型、體量、色彩等方面的合諧統一。
綜合城市的實際和發展過程,應提倡建筑風格多元化,以現代建筑風格為主,保持和延續建筑空間舒展、布局規整有序的特色;注意建筑風格、色彩和體型的協調;通過采用收、放、開、敞、閉、曲、轉、折、俯、仰的設計手法,調整建筑體型,活躍建筑空間輪廓,賦予建筑高品味的象征意義和豐富內涵,突出建筑的風格和特色。依據該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要求,市區建筑應以多層為主,高層建筑應成片、成線集中布置,形成景觀。重要街道十字交叉口要打破“四大金剛”式的布局,至少留出一處公共綠地,創造豐富的空間環境。沿街建筑不宜過長,要避免視線封閉,增加通透性,突出個性。
我們在關注建筑的立面和造型設計的同時,還應特別注重建筑的總平面設計。因為注重建筑的總平面設計,就是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合理性。我們應在符合城市規劃確定的用地性質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每寸土地,使建筑布局緊湊合理,功能分區明確,能妥善解決建筑的通風、采暖、朝向及交通聯系等問題,使建筑與環境之間做到因地制宜、節約用地,減少工程管網和公用設施投資,降低建筑總的造價,為創造建筑群體優美的空間形象,美化和豐富城市景觀奠定良好的基礎。要在符合城市規劃對建筑總平面設計要求的前提下,合理進行功能分區和交通組織,綜合考慮豎向設計、綠化布置、小品設計等因素。
結語
總之,建筑師應敢于推陳出新,標新立異。建筑不論大小,在創作上都要有精品意識,都要投入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心血。作為建筑設計,應在設計中樹立可持續發展理念。這就要求我們在嚴格遵守有關規范的同時,提高設計水平,更好地貫徹“節能、節地、有利環保、抗震和消防”的原則。
參考文獻:
上一篇辦公室裝修方案